黑变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戈尔巴乔夫执掌苏联后的第一把火颁布反 [复制链接]

1#

俄罗斯人酷爱喝酒在全球都是出名的。

一位苏联学者说过一个故事: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信奉多神教,当时要从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中选一个作为国教。征询农民意见,农民们挑来挑去,最后说:“基督教不禁酒,我们就选基督教吧。”就这样,基督教成了基辅罗斯的国教。

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气候条件非常复杂,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气温从零下1度到零下50度,由于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的时间较长,为了抵御寒冷,贪杯成了世世代代形成和遗留下来的习惯。

在沙皇统治时期,劳动人民常常借酒消愁,以此忘却被奴役的痛苦,因此,民间有句俗语:俄罗斯的欢乐在于喝酒。

的确,在苏联人民生活中,喝酒已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俄罗斯人喝酒的理由简直千奇百怪,不但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要喝,自己发工资、失业要喝,连亲人、朋友有个鸡毛蒜皮大的事也能大喝特喝。

或者说,俄罗斯人喝酒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

当然,酗酒造成的危害也是惊人的。据统计,年,在苏联的2.6亿人口中,由于贪杯,每逢发工资和节假日之后,劳动生产率要降低15-30%。酗酒每年给苏联造成的损失约多亿美元,60%的偷盗、75%的凶杀和强奸、80%的抢劫和伤人、90%的流氓行为都是在醉酒状态下进行的。

酗酒还造成死亡率上升、低能儿童增多,而且离婚案件的一半起因于夫妇双方有一方酗酒。对于酗酒的危害,《消息报》上曾登出过这样一段话:男人喝酒很可怕,妇女喝酒更可怕,可是最可怕的是青少年喝酒。

据戈尔巴乔夫的大管家博尔金后来回忆:那些年,一些医学专家、妇女、作家给党中央和政府写了大量的信件,认为酗酒现象遍及全国各地,社会各阶层的狂喝纵饮风气不可容忍。

于是,戈尔巴乔夫下令采取措施来消除这个“小小的弊端”。

年5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刚两个多月,便在他主持召开的第三次政治局例会上提出要反对酗酒,把克服酗酒现象看作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社会任务”,并且要把它从苏联社会生活中清除掉。

接着,苏联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如:从年起逐步减少烈性酒的产量,到年完全停止生产以果汁和浆果为原料的酒类饮料。对处于不清醒状态出现在公共场所的人要处以大量罚款,酒后开车罚款高达卢布(相当于当时苏联人平均月工资的一半)。私自酿酒的人要受重罚,干部和领导酗酒要被解职,党员要被开除出党。同年8月,又宣布提高酒价。

新官上任三把火,反酗酒是戈尔巴乔夫点起的第一把火。禁酒令发出后,立即在苏联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为之喝彩者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摇旗呐喊。根据当时的报道,苏联举行国宴以及驻外使馆举行招待会都不再提供烈性酒,甚至连葡萄酒和啤酒都没有,而是用水果汁和矿泉水代替。

然而,从苏联的过去和现状看,要改变千百万人的生活习惯谈何容易。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就成立过全苏禁酒委员会,对酗酒的危害性进行过耐心的宣传,国营企业生产的伏特加酒一度销量急剧下降,为劝阻过度饮酒还调整了酒的价格。

年,苏联当局通过了对过度酗酒处以两年强迫治疗和劳动教养的法令。

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又通过一项反酗酒决议,在全国成立过几十个反酗酒委员会,作过几百次报告,用了几百万公斤的纸张来印制反酗酒的宣传品。

但狂饮者人数有增无减。年,酗酒者的数量达到了高峰,平均每人饮酒量比年增加了一倍半,有人早晨刚上班就喝起酒来,一直喝到下班。

现在,戈尔巴乔夫又举起了反酗酒大旗,结果如何呢?

年,反酗酒运动进行了一年,戈尔巴乔夫在谈到这个运动的成效时曾不无得意地说:狂饮现象已从生产岗位上清除,公共场所此类现象也已减少。家庭内的气氛日趋健康,工伤事故减少,生产秩序得到了加强。

年4月初,中国派驻莫斯科记者来到列宁故乡采访时,向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宣传部副部长询问该州反酗酒运动的进展问题。他如此介绍:4月是禁酒月,整整一个月所有商店概不售酒。4月以前,每星期只在周二、周三和周四3天售酒。谁私自讲究轻则罚款,重则处刑。谁被关进了醒酒所,第二天广播、电视和报纸就将他曝光。现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已经没有排队买酒的现象,醒酒所也已关闭。

然而,这位干部还向中国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情况:禁酒也带来财政问题,州里一年就因禁酒减少了2万卢布的收入,只能通过其他方面增加财政收入来补偿。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只要稍微放松一点就不行,有些地方就因此不能把这场运动坚持下去。

年,记者们又来到克里米亚半岛出差,熟悉当地情况的同行告诉他们,当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了解到种玉米的好处,回国后不顾苏联各处的土质和气候情况差异,提倡在全国大种玉米,从而给以种植葡萄为主的克里米亚经济带来过惨重损失。勃列日涅夫时期,又提出了把克里米亚建成葡萄园的口号,片面追求扩大葡萄种植面积,也给该州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

年全国开展反酗酒运动以来,葡萄酒的产量大大减少。克里米亚黑海之滨的马桑德拉葡萄酒厂是个历史悠久的酒场,酿造的葡萄酒蜚声苏联国内外。但是由于反酗酒运动,让这个厂的产量由过去的年产万立升减少到年产万立升,为此工厂忍痛毁掉了附属的25万公顷葡萄园,仍面临进一步减产的问题。生产规模的不断缩小,给工厂的经济和工人的生活都带来很大困难。

而同时,该厂生产的葡萄酒在市场上仍深受欢迎,但克里米亚葡萄酒市场上竟买不到一瓶马桑德拉优质葡萄酒,百姓喜庆时要走后门用高价才能搞到。

年,苏联的宣传调门已有所改变,提起反酗酒,人民大多摇头,反酗酒运动受到了非议。诗人叶夫图申科带头发难,他在一篇发表的长文中写道: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都爱喝酒,普希金喜爱香槟酒。谁有权剥夺人们在工余时喝一杯啤酒、一盅葡萄酒的权利呢?

报纸登出读者来信:事情弄到如此荒谬的地步,竟然迫使人们排上一公里的长队去买酒。那些酒鬼还在继续喝,而我们这些平时很少喝酒的人却不得不在节日时用25卢布的高价去向投机分子买一瓶酒。

在莫斯科常常能见到,每当国营商店卖酒时,总是出现看不到头尾的长蛇阵。据报道,在北方城市彼得罗扎沃兹克每个售酒点营业时要派10名警察执勤维持秩序。

反酗酒导致了私酿酒成风。年查出8万名私酿酒的人,年增加到15万人,年达到39.7万人,年头5个月已有27万人。

酿造私酒使用白糖既方便又廉价,从年5月到年5月,苏联多年来积累的库存食糖已接近耗尽,在长长的买酒队伍旁边又增加了另一支更长的购糖队伍,原来几十戈比一包的白糖,黑市价格卖到7个卢布,迫使商业部门不得不支付10亿美元来进口万吨食糖。

用白糖酿造私酒已经属于业界良心,更严重的是掺入各种五花八门的东西:工业酒精、含酒精的花露水、空气洁净剂、生发剂、漱口水等等,使中毒的机会达的增加。在一些地区,由于整箱整箱购买香水的人太多,迫使当地政府不得不限量购买香水,每人两瓶,不得多买。

还有更黑心的酒贩偷盗甲醇掺入来代替烈性酒,甲醇是有毒无色液体,服用5-10毫升就会眼瞎,30毫升以上就会死亡,年,由于类似中毒事件丧生的人多达1.1万人!

尽管戈尔巴乔夫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在戒酒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动摇,我们一定要坚决地、无条件地完成任务。但是在各方压力下,他还是被迫修改了禁酒法,戈尔巴乔夫的第一把火也就此熄灭。

后来人们总结反酗酒运动的失败,归因于戈尔巴乔夫政府过于生硬和带有行政命令性质的措施,反酗酒虽好,但一声令下便要人们改变千年来的习惯,又没有出台相应的完善配套措施,失败终于不可避免。

连坚决支持禁酒的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也说,禁酒令不切实际,连葡萄酒都不让喝,这真是极其荒唐和愚蠢的做法。

再看远一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带有类似基因,出发点不能说错,步骤和手段同样缺乏通盘考虑,漏洞多多,最后结果也与禁酒令殊途同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