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在陕西的肖女士,却为自己的“爱美之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年前,肖女士购买了一套护肤品,原本抱着美白的目的坚持使用,结果,一段时间下来,皮肤问题频出。不仅红疹、瘙痒、脱皮一样不落,最后竟还越变越黑。
为此,肖女士联系了卖家,得到的答复却是,这是褪黑的正常过程,让肖女士放开心情,还鼓励肖女士继续使用。幸好肖女士及时醒悟,医院检查,最终结果显示,她得了黑变病。美白不成还得了皮肤病,惨变“李逵”,这让肖女士气愤不已,但还有更让她愤怒的事情。
出现问题之后,无论是卖家还是厂家,仅愿意承担部分治疗费用,面对肖女士的赔偿请求,双方竟互推责任。变美无果,维权艰难,这搁谁都会郁闷难受许久。
近年来,微商盛行,不少人利用自己的朋友圈,推销产品,最后挣得盆满钵满。其中,最火爆的当属护肤产品。
都说:“女人的钱好挣”,为了变美,女性不仅舍得花钱,也敢于尝试,这给了不法厂家以可趁之机。利用简陋的生产线,花费低廉的成本,根据来历不明的配方,生产出大量“三无产品”,然后,搭配富有迷惑性的宣传话术,引无数女性入坑。
而作为中间代理人的微商们,既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也无法做好售后服务,只知能挣钱,便帮着宣传转发。虽然厂家是罪魁祸首,但是,不明就里就推荐朋友熟人购买的微商们,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终问题出现了,卖家推厂家,厂家不理会,任由买家手足无措。这样病态的生产销售生态链,迟早会被打破,而无良的厂家和无责任心的卖家,当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而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买家也非无辜。有些夸大性的宣传,无需亲身使用,单是凭借理性判断,便能明确辨别,但仍有不少人因不理智的期许,沉溺于产家和卖家编造的虚幻谎言中。
诚然,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想要变白变美,无可厚非,但一切均需止于理智。购买之前,询问厂家资质;确认功效之时,让其提供产品的合格证明;决定购买之际,到网络查询相关信息,都能有效避免被坑被骗。即使卖家再能吹嘘,商品广告语再具诱惑性,三思而后行,对自己的脸和健康负责,始终必须。
在不确定产品是否安全的情况下,不买远比试试看,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在要求产家卖家诚信负责之前,作为买家,需先学会自我保护。应当自己培养起理智的消费观念,正确的消费习惯,任由别人如何“作妖”,也影响不到你。
在黑心厂家、不良卖家,把市场搅得乌烟瘴气之时,似乎缺失了至关重要的一环,那就是监管。其实,比起常规的实体店,线上平台的产品质量监管则困难许多,其中以朋友圈经济尤甚。如果说在常规的线上平台销售,尚有相对成熟的规则可遵循,那以朋友圈为核心的社群经济,则又新出一个高度。
缺乏经验、规定不足、杂而分散、涉及隐私等问题,都让监管变得举步维艰。其实,为了规范微商经营,平台和政府部门都在想方设法应对,但是,每当出台新的政策,卖家们总能想出新的对策。
为此,日常监管竟成了“猫捉老鼠”,斗智斗勇成了监管日常,漏洞百出给了卖家厂家以可趁之机。因而,形成密不透风的监管网络是当前之急需,唯有让所有的产品经营,都置于透明的监管之下,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厂家的贪婪、卖家的侥幸以及买家的盲信,让类似问题层出不穷,但绝不会不能无限循环下去。
身为卖家,理应对产品质量有所了解再行售卖,否则,不仅在消费人际也在消耗人品,最终还可能因此触犯法律,得不偿失。作为买家,最好通过正规的渠道,选择品质有保障的产品,不迷信,不盲从,是自我保护之道。而厂家,则该让良知觉醒,生产质量有保障的产品,远比投机取巧,触犯红线来得有效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