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括:又称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和角斑病等。褐斑病有大褐斑和小褐斑两种,主要为害中、下部叶片,病斑直径3-10毫米的为大褐斑病,其症状因种或品种不同而异。病斑小,直径2-3毫米的是小褐斑病,大小一致,叶片上现褐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潮湿时病斑背面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生有数十至上百个病斑致叶片枯黄早落。有时大、小褐斑病同时发生在一张叶片上,加速病叶枯黄脱落。
二、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有一定越冬能力,孢梗束抗逆力强;翌年春天,气温升高遇降雨或潮湿条件,越冬菌丝或孢梗束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到叶片上,在有水或高温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侵入叶片。潜育期10-20天,湿度高潜育期短,产生的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褐斑病一般在5~6月份开始发病,7~10月份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葡萄褐斑病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夏季多雨的地区或年份发病比较严重。如果发生伏旱,或雨季向后推迟至9~10月,气温较低,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危害较轻。此外,果园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树体衰弱时,也有利于发病。果园地势低洼、潮湿、通风不良、挂果负荷过大发病重。
三、传播途径: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至第二年初夏长出新的分生孢于梗,产生新的分生孢于新、旧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发芽后从叶背气孔侵入,发病通常自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菌侵入寄主后,经过一段时期,于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第二批分生抱子,引起再次侵染,造成陆续发病。直至秋末,病菌又在落叶病组织内越冬。
四、鉴别方法:褐斑病仅为害叶片。大褐斑病初在叶面长出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直径达3~10毫米。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背病斑呈淡黑褐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数可多达数十个,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直径可达9厘米以上;后期在病斑背面产生深褐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孢梗束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干枯破裂,以至早期脱落。小褐斑病在叶片上呈现深褐色小斑,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病斑直径2~3毫米左右,大小比较一致。病状褐斑病有两种:褐斑病和小褐斑病。褐斑病是由葡萄假尾孢菌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叶片,侵染点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展,直径可达1厘米,病斑由淡褐变褐,进而变赤褐色,周缘黄绿色,严重时数斑连结成大斑,边缘清晰,叶背面周边模糊,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生灰褐色霉状物。有些品种病斑带有不明显的轮纹。小褐斑病为束梗尾孢菌寄生引起,侵染点发病出现黄绿色小圆斑点并逐渐扩展为2—3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部逐渐枯死变褐进而茶褐,后期叶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层。
五、防治措施:1.秋后彻底清扫果园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菌源。加强葡萄的栽培管理注意果园排水并适当增施肥料,促使极势生长健壮,以提高抗病力。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肥料,合理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3.发病初期,结合防治其他葡萄病害,喷洒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60%代森锌-倍液,倍科博、喷克等药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由于褐斑病一般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蔓延,因此第一、二次喷药要着重保护植株的下部叶片。4.当发现有褐斑病发生时,可喷布-倍烯唑醇、倍多菌灵或倍甲基托布津等治疗剂进行及时治疗。
还有人浏览了:
葡萄常见九大病发生及预防措施(二)
葡萄常见九大病发生及预防措施(三)霜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