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性能电磁屏蔽布定型 可抵御电磁炸弹攻击
铸就现代化移动营盘——对话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所长张茂功、*委郭治中
岁月飞逝,从巍巍燕山起步,到渭水河畔立业。50年来,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战场、一切为了部队、一切为了事业”,把一项项后勤装备和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部队。
作为全*唯一承担野营装备、仓库装备、抢修抢建装备和工程伪装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自建所以来,该所共完成重大科研项目400多项,获国家和*队科技进步奖191项。其中,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二等奖59项;获国家专利25项,70多项成果填补我*后勤装备空白,88项定型列装;装备部队近50万台套。
尤其是,仅有100多人的建筑工程研究所2次被中央*委荣记集体二等功,130多名个人受到国家、*委、总部表彰奖励。这样的荣誉着实来之不易!
“人员少,成果多。单位小,贡献大。”几乎所有到过建工所的人都这么说。这其实是对建工所50年辉煌业绩的由衷赞誉,也是对建工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思想的褒奖。
2009年11月上旬,我们采访了建工所所长张茂功、*委郭治中。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找到了建工所成功与辉煌背后的答案。
让科研与战场完美结合
问:50年生生不息,50年薪火传承,50年发展壮大。请问建工所是如何走到今天,走向辉煌?
答:1959年,建工所的前身——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后方工程研究所在北京房山组建。后因任务转换,改称仓库研究所、物资贮存技术研究所,1970年迁至西安,1981年正式定名为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
50年来,*委班子历经7届,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科研队伍交替一代又一代,任务一年比一年更繁重,但建工所为战而研、为兵服务、为民奉献的方向没有变,矢志科研、创新攻关、拼搏奉献的作风没有丢,全所上下坚守事业重于家庭、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的信念,弘扬一切为了战场、一切为了部队、一切为了事业的建工精神,把心思铆在国防科研事业上,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和*队。
问:“人员少,成果多。单位小,贡献大。”这句话是对建工所的高度评价。请问建工所是按照什么思路开展科研工作的?
答:面对高科技条件下的战场,*队科研单位的目光应聚焦在哪里?科研的主攻方向应定位在哪里?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瞄准战场,瞄准保障打赢,瞄准世界*事前沿,在研为用上下工夫,在研为战上有作为,推出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战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我们的科研就是要紧盯战场,以*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保障“打赢”为目标,围绕上级赋予建筑工程研究所的职能任务,开展了大量工作。
随着电磁武器的应用,电磁防护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热门课题。为了给我*野战机动指挥所撑起一把信息防护伞,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展开技术攻关。当时,国外对我实施技术封锁,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在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协助下,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试验,成功地研制了高性能电磁屏蔽布。在东南大学国家重点试验室检测时,着名电磁防护专家蒋全兴教授激动地说:“我还从没有测试过性能这么好的屏蔽布。”目前,该成果已定型列装。
一线部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科研号令,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我们就坚决保障到哪里。
一次边境封控行动中,3000多名官兵迅速集结。隆冬将至,在海拔4000米以上、摄氏零下30度的恶劣环境下,官兵的生存受到很大威胁。当时,距大雪封山只有一个多月,而我们研制的高原暖风机还没有定型。但是,使命感告诉我们,如果不解决取暖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毅然接下了这个紧急任务。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会战开始了。相关科研人员全部深入到一线安排部署、组织生产,他们24小时跟班作业,严把质量关,有些同志连续几天几夜都没有休息,眼睛都熬红了。10天之后,第一批为封控部队赶制的架帐篷、高原暖风机、发电机组、储水罐、净水装置和野战淋浴车就空运到部队。一个月后,400多台(套)装备按计划全部运到部队。为确保装备万无一失,我们先后派出20多人次进行技术服务,历时4个多月,行程8000多公里,走遍了封控部队的每一个点位。室外是摄氏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而宽敞明亮的帐篷里却春意盎然,温度达到摄氏18度。部队官兵拉着我们的手说:“我们在这里过着温暖如春的生活,多亏了你们,请*委和总部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守好边关。”整个冬天里,封控部队3000多名官兵没有一人冻伤,这在世界*事史上也是个奇迹。
问:作为一个仅有100多人的研究所,科研任务、保障任务如此繁重,建工所是如何做到让部队满意、让官兵满意的?全所科研人员肯定付出不少吧?
答:这要归功于建工所全体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自建所以来,建工所就以刻苦攻关为荣,以吃苦奉献为乐,把保“打赢”作为全所同志的共同追求。
近些年来,我们每年都要承担70多项科研项目和科技任务。这些项目标准高、难度大、时间紧,科研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全所人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培养了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难不倒,危险大吓不倒的顽强作风。众多科研成果的背后,凝结着全所同志的辛劳和汗水啊!
2005年11月,为适应战场油料保障的一致性,上级指示我们紧急研制小型柴油发电机,替代汽油发电机,要求在2006年6月份定型。我们把这项重担交给了所里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曹世宏。实验室里发电机排出的废气呛得人喘不过气,熏得人睁不开眼,但他全然不顾。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30岁刚出头的曹世宏就患上了高血压、心脏间歇性停跳等疾病,医生反复叮嘱他要注意休息,但看到科研任务这么重,他向领导和同志们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依旧忘我地工作。所领导得知他的病情后,命令他去疗养,可他在疗养院仅呆了一天,就扔下同行的妻子和女儿偷偷跑回来,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经过他和同志们的努力,新型发电机各项性能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与同功率等级机组相比重量减轻50%以上。
当年老一辈的默默奉献、身先士卒,今天新一代的兢兢业业、奋力拼搏,那种不讲条件、不找借口、不计代价,攻不下难题、完不成任务誓不罢休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已融进建工人的血液里。
认清优势谋定而后动
问:在建工所采访,最大的感受是你们拥有很强的优势。能否谈谈建工所的具体优势到底在哪里?
答:总体来说,建工所有6大优势:
一是组织优势。建所至今,历任总后部长和*委都莅临建工所视察指导过工作,总后首长和各二级部领导对我所建设很重视、很关心,在科研生产、经费保障、干部调配等方面给予了很多*策倾斜和有力指导,这些都为建工所的建设创造了难得的*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二是班子优势。建工所历届*委班子秉承*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忠诚、创造、和谐、示范作为一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带领全所官兵团结拼搏、创造佳绩,是一个让上级*委放心、群众认可,有凝聚力、战斗力、公信力的好班子。
简要介绍一下建工所现任班子成员的情况。
所长张茂功,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1998年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去年又被评为“银星”,现在是长安大学兼职教授。张所长为人正派,作风务实,心胸宽广,科研人员都说他是复合型领导。作为所长,他不仅有着丰富的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更有着敏锐的科研目光、工作经验和宽阔的科研思路,他是建工所科研工作全面建设的领路人。
*委郭治中,长期从事*治工作。先后在青藏高原和总部机关工作30年,*治工作经验丰富。郭*委为人坦诚正派,思路开阔,有开拓精神。他带领*委班子主动作为,解放思想,把*治工作和科研工作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科研工作的每个环节,为科研人员创造了和谐的科研环境。他是建工所“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过硬”的推动者和领航人。
副所长程志*,总后科技银星。作为分管科研的副所长,他助手意识强,工作有思路,有办法,有魄力,科研管理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是科研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为人厚道,作风务实,群众基础好,是**主官的好助手。
副所长张继平,长期从事行*后勤管理工作。他抓管理思路清,办法多,原则性强,敢抓敢管敢负责;抓保障想得周到,抓得到位,服务意识、管家意识强。我们这个所连续22年安全无事故,在行*后勤管理上,张副所长功不可没。
总工程师陈宏书,是我们班子里年龄最大的。他做人做事都很严谨,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他思想观念新,科研能力强,在建工所这些年的重大科研攻关中,陈总工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处处长钟鼎华,作风扎实,干事认真。面对复杂形势,能够准确判断情况,果断正确地处置,有很好的合作精神与大局观念。去年抗震救灾期间,作为野营装备维修保障分队的负责人,他在一线连续工作近80天,很好地完成了保障任务,荣立二等功。
*治部主任史海潮,来所前一直在青藏高原任职。他为人正直,作风务实,有很强的事业心。作为*委的“秘书长”,他带领*治部主动作为,坚持把思想*治建设摆在首位,结合科研单位特点,有针对性探索工作新方法,充分发挥了*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
管理处长王忙秋,做人真诚,干事泼辣,是个好“管家”。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善于沟通协调,不仅做好所内管理保障工作,还积极与友邻单位、地方*府机关加强联系,为研究所营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是领导的好助手。
三是人才优势。我们拥有一支以科技干部为主体,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过去,我们靠这支团队创造了辉煌,现在和将来,要谋求我所更大的发展,仍然要紧紧依靠这支团队。
四是成果优势。我们已经出了一批战场急需、部队欢迎、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具备了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的潜力。
五是环境优势。良好的环境,是成就事业的平台、拴心留人的保障、升华境界的沃土。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营造了舒适健康、和谐融洽的工作、生活和人际环境。
六是传统优势。50年来,我们总结形成了有时代特征、*队特色、科研特点的建工传统、建工作风、建工精神、建工文化。这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是科研事业得以延续的血脉和灵魂,是推进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们的“软实力”。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六大优势”。如果看不到这些优势,就会失去信心,无所作为;满足这些优势,就会盲目乐观,固步自封。我们认清优势的目的,就在于发挥优势,变优势为强势,变优势为胜势。
问:你们在一次讲话里提到,“推进研究所全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建工所的全面建设已经走在了前列,为什么还要用“刻不容缓”这样的词汇来定调子?
答:这个讲话是建工所*委全面分析形势后作出的,反映了全所广大官兵、职工的心声。
首先,从*事科技角度来看,作为全*唯一承担野营、仓库、抢修抢建装备和工程伪装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目前,我们在前沿技术开发、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其次,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看,“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是全*后勤工作的总目标。我们必须围绕“四化”要求,抓好落实。但在机制、科研、手段和管理创新等方面,我们仍有较大差距。
再次,从建设创新型研究所要求看,我们曾有过辉煌历史,创造过辉煌业绩。但我们还没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没有“总后科技金星”、没有院士候选人,名所还不够响、名牌还不够硬、名家还不够多。建工所必须充分认清建设创新型研究所,推进全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必须以*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把为战而研、为兵服务、为民奉献作为科研工作的最高追求;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共谋发展。
放眼未来目光在远方
问:建设全*一流、国内知名创新型研究所是建工所的奋斗目标。能否谈一下建工所是怎样界定创新型研究所的?
答:这是建工所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并初步总结出了衡量创新型研究所的7条具体标准。即鼓励成才冒尖的创新环境;极富活力的创新机制;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相衔接的创新体系;以领*人才为中坚的创新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支撑创新实践的基础设施;创新意识、前瞻意识、全球意识很强的领导群体。按照这个标准,建工所今后要做的工作是大量而繁重的。
问: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建工所有什么样的举措和目标?
答:从建工所的现实情况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山多峰少”问题,比任何时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建工所的举措和目标是,按照建设领*型、专家型、拔尖型人才队伍要求,采取超常举措,到2013年,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新增科技“金星”1到2名,银星2到3名,新星3到4名;干部学历结构整体跃升,科技干部博士达30%,硕士达60%,机关干部硕士达30%,力争推出1到2个科研创新团队,多出一流科研成果。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推”的工作。给年轻科技干部多压担子、提供平台,尽快成长为中坚力量,成为担当重任的拔尖人才;抓好总后“三星”人才、*府特贴和岗位津贴等优秀人才推荐,积极运筹院士候选人推举工作,形成素质优良、梯次合理、潜力较大的人才方阵。
二是加强“选”的工作。提高人才选用门槛,立足全*、面向全国,从一流科研院所中选,从获奖知名专家中选。科技干部选用,除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一律从博士研究生中挑选;机关干部选调,原则上要有硕士学位,还要有部队和机关任职经历。
三是加强“训”的工作。力争让科研骨干出国学习、考察一遍;每年由所领导带队,组织有关人员到革命老区、经济特区、部队战区见学考察;邀请知名专家,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和报告会;开展优秀科技干部、机关干部和创新团队评选活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实行重奖;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总后优秀人才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是加强“管”的工作。按照选准配强的要求,重点抓好团以上干部的调整使用;抓好研究室主任任期制和科技干部任期考核;对素质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适时选拔、推荐到领导岗位,形成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用人导向;实施“暖心工程”、“健康工程”,落实干部休假和健康体检制度,选点办好干部休养基地。
问: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目标。建工所要如何去实现?
答:建工所的目标是:到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以上,被SCI、EI、ISTP检索10篇以上,力争野营、仓库装备方向有学术专着,科研环境更加优化,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抓好科研建设。注重关键技术创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转化平台。
二是抓好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野营住房、野营供电、野战供水、高原取暖、工程伪装、工程抢修抢建、野战装卸、*事物流与自动化识别、营区节能节水、*事环境保护等具有*内重要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建设,巩固现有阵地。力争在野营防护、*事特种污染源治理、装备防腐等新领域取得突破。
三是抓好科研条件体系建设。构建建工所科研条件体系,完成几个实验室和评估中心的建设任务,力争实现手段先进、设施配套,基本满足试验评估和特色研究的需要。
四是抓好科研成果转化。巩固现有阵地,扩大合作对象,不断增强自身造血机能。把中试基地建成集检测试验、生产物流、培训授课于一体的工业园区,制定配套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路子,做好知识产权的确认、保护、评估,实现成果转化由生产型向知识型过渡,全面提升我所装备生产的质量、规模、效益和装备检测水平。
问:科研成果是建工所的硬实力,构建一流和谐环境是提升“软实力”的重点。软实力更多的是在构建一种文化,营造一种特色文化,建工所是怎么做的?
答:建工所总的目标是营造一种内部风清气正,外部关系顺畅,办公条件优越,生活环境优美,文化活动丰富,官兵昂扬向上的优良氛围,让科研人员对单位发展充满责任感,对美好生活充满幸福感。
实现这些目标,建工所最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硬环境”建设。完善中试基地建设,制定配套管理制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综合科研大厦的报批工作;进一步提升博爱雅苑小区住用品质,完善文化活动室、篮球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官兵医疗条件,选点办好干部休养基地,抓好干部休假和健康体检制度落实;实施“暖心工程”,着力解决干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问题,积极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招待所、机关食堂和北京科技服务部管理水平,发挥好“窗口”作用。
二是着力抓好“软环境”建设。实施“建工系列文化工程”。即总结宣传“三个一切”建工精神,建好科研成果展室和所史馆,广泛深入地开展具有我所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问:建工所已经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能否对建工所的未来前景作个简单描绘。
答:建工所已经走过50年的风雨历程,过去的成就已经属于历史,新的目标在召唤我们。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我*历史使命,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事任务能力,忠实践行当代革命*人核心价值观,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为建设全*一流、国内知名的创新型研究所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