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浙江老年报」
ICU力量源泉*曼:
传递希望的“摆渡人”
本报记者徐小翔通讯员鲁青
前一天回复学生的邮件到深夜,次日清晨7医院。参加完一个重要会议,回到办公室已经10时多,一份早餐挂在门把手上,不知道哪位同事准备的,提醒“忘性大”的她按时吃饭。
浙江大医院综合ICU主任*曼,一位笑靥明媚的女士,她是同事眼中与死亡短兵相接的悍将,也是患者眼中与病痛死磕的力量源泉。
5分钟赢得病患和家属信任
某种程度上讲,ICU病房内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非生即死。但*曼认为,这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她说,其实救活的病人远比逝去的要多。这一说法打破了大多数人对于ICU的认知。
ICU里一般会收治三类病人,第一类是急危重、需要抢救的;第二类是各类专科疾病的危重阶段或出现一些其他系统并发症,从其他专科转来的;第三类是手术难度极高的病人,在这里度过围手术期。
很多同行都说*曼的病人特别“乖”,她却说,自己只是把沟通做在了前面。假如你是病人,清醒过来时看见全身插满管子的自己,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曼经常这样反问自己。
她会轻轻走到病床边,轻柔地叫着病人名字,然后花5分钟做这几件事:告诉病人,他(她)经历了什么,以及医生在手术中遇到的小困难,让病人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有个了解;然后,她会给病人做心理建设,询问有什么地方不舒服,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这两步下来,大多数病人都会比较配合。很多时候,患者恐惧来自不了解,所以坦诚的沟通很重要。*曼说,良好的沟通也是治疗的一部分,与患者建立信任,5分钟足矣。
ICU成了他们温暖的港湾
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综合ICU的40张床位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故事,早已数不清。*曼始终善待每一位患者。她有个习惯,不保存病人的感谢信息,却存着不少没能救治成功的病人家属的联系方式和信息。
去年,一位中年患者因为动脉瘤破裂被送进ICU。尽管*曼团队竭尽全力保住患者性命,但改变不了患者将长期失能的现实。患者年迈的父母接受不了,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曼一有空就做二老的思想工作。患者在度过危险期准备转院时,老夫妇紧握*曼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说在最无助的时候,ICU成了他们温暖的港湾。听到这句话,*曼感动地说,这是对医生最好的褒奖。
几个月后,患者的母亲偶尔还会给*曼发信息,倾诉心里的痛苦。老人说,有些话没法和家里人分享,老伴本身也一样承受着沉重打击,想来想去还是发给了她。*曼特别能理解,她说,虽然不能为老人家做什么,但至少可以给她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病患家属的这份信任,同样也温暖了她。
可以和你聊一聊吗
“*主任,我还能活多久?”这是*曼经常会被问到的。每个人都有知道自己病情的权利,但时机怎么把握,怎么和病人说,就能看出医生的经验和水平。
*曼会搬一个凳子坐在病床边,和病人平视,先问一句“现在有时间吗”“我可以跟你聊一聊吗”,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再与对方交流。
ICU里的不少患者到最后,往往把*曼当成倾诉对象。一位80多岁的结肠癌患者在弥留之际,请护士将*曼叫到身边,老人说自己很后悔,之前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让他一次次逃避科学治疗。这些话,他甚至连家人都不曾吐露过。*曼说,每个好医生都是病人教出来的,每一次自省都是为下一次增加赢的筹码。
在综合ICU的谈话室里,两张弧形小桌分立两侧,桌边摆放着几把椅子,几盆蓬勃生长的绿植提醒着人们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布置与摆放,来自于*曼的坚持——要与患者及家属平等沟通。
*曼说,每一个被挽回的生命,都是从医路上闪闪发光的勋章。对生命的敬畏是每个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医院里每个不平静的白天和夜晚,换来的是患者的平安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