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三大杀手”,一直以来,脑卒中、冠心病和肺癌都是医学专家们的主要攻克对象。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被应用到这些疾病的诊疗过程当中,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帮助更多的患者延展生命长度,提升生命质量。
近日,为展现我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成就,立足前沿技术,展望未来趋势,描绘“健康中国”的蓝图,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八点健闻制作《未来医疗》系列微视频,并在全网播出。该系列视频也得到了GE医疗中国的大力支持。
本期视频,我们聚焦于“肺癌”,走进中医院及中国医医院,体验核医学影像、微创外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先进的诊疗方法为肺癌患者救治所带来的创新性进步。
08:29“在肺癌诊疗的各个环节中,PET/CT都能够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在《未来医疗》系列微视频中如此说道。
肺癌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全球由肺癌导致的死亡病例高达万,位居全球癌症死亡病例数第一。在中国,肺癌死亡人数已经高达71万,位居全国癌症死亡病例数第一。
近年来,以PET/CT为代表的核医学成为推动肺癌诊疗进入精准医疗时代的关键因素。
霍力在《未来医疗》中表示,“无论是肿瘤的恶性程度,还是有没有发生转移,甚至肿瘤治疗过程的追踪,以及预后评估,核医学影像都可以给临床提供比形态学更多的信息。”
核医学助力肺癌进入精准诊疗时代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持续加速,未来带病生存的中老年人将越来越多,心脑血管、神经病学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高发态势不容乐观。如何基于技术和覆盖疾病完整周期的方案,以更早期、更精准地控制疾病、预测疾病走势,推动重大疾病防控端口前移、推动精准医疗实施,成为国家顶层设计考量的重点。
作为现代医学的新兴学科,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能全面反映病变基因、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更早期洞察疾病分子层面的信息,辅助临床研究攻克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病学、肿瘤学和心脏病学的重大疾病,成为了精准医疗领域目前重要的细分方向。
核医学分子影像,尤其是PET/CT显像,在肿瘤的临床上能够实现的功能包括:病变良恶性的鉴别;寻找肿瘤原发灶;已有转移性灶或副肿瘤综合征;恶性肿瘤的分期;肿瘤治疗后残留或化疗后纤维化坏死的鉴别诊断;肿瘤复发探测,精确临床分期,手术可切除性评估;PET/CT图像引导下肿瘤精确放疗;早期监测肿瘤治疗后的疗效反应,筛选出针对性强,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预测肿瘤治疗效果,预测肿瘤治疗失败及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治疗高危人群筛查、早期精准诊断、正确分期、帮助临床确定精准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通俗来讲,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率是正常细胞的2-10倍,可以理解为肿瘤细胞吃的食物比正常细胞吃的多的多。这时注射放射性药物至人体,就是将做了标记的食物提供给全身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接下来,病人进行PET/CT扫描,注射进人体的放射性药物就会发生正电子湮灭发射出伽马光子,通过被环状的PET探头捕获,设备通过捕获的伽马光子信息,并通过一系列的光电转换和算法重建出图像。也就是说,标记的食物被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摄取了,核医学影像设备可以识别此前做的标记,然后重建出图像。而图像上有一些异常高亮的地方,也就是核医学影像设备通过标记发现有的部位摄取的食物比其它部位多,这时就能判断出这些部位是有异常摄取的,提示可能有肿瘤的存在。
此前有研究表明,PET/CT显像可改变30%-50%的癌症患者治疗方案,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PET/CT检查,30%-50%的癌症患者可能得不到精确治疗。
怎么定义这种精准治疗?举个病例来看。在组织这篇内容的采访过程中,有一个病例非常让人印象深刻:一位36岁的男性患者曾在DiscoveryPET/CT的帮助下,发现了肿瘤远端转移。这位患者最初通过CT影像发现肝脏有巨块型肿块,后临床诊断为原发肝癌,临床根据这个影像检查的结论考虑切除并进行肝移植手术。类似这种有很大创伤性的手术对于患者而言,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临床上也需要基于细致、全面的检查,针对患者情况给出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所以在手术前,患者又进一步做了PET/CT检查,医生希望通过全身的分子影像检查,更为全面掌握患者癌症发展的情况,结果发现其肺部下叶有一类圆形结节摄取FDG,直径4毫米(通常小于5毫米的病灶在常规影像检查中难发现,且不会像核医学检查这样,给出明确的摄取情况),核医学诊断为该患者的癌症已经发生远端转移,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因为即使手术切除换肝等治疗后,癌细胞仍然会通过肺部转移而再次发生转移,所以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改用放化疗综合治疗。如此,这位患者就避免了创伤性且无效的手术伤害和手术费用,并得到了更加有针对性的、精准的治疗方案。
就肺癌而言,除了对早期发现、诊断分期、治疗策略的作用外,核医学分子影像尤其是对药物敏感、耐药和基因突变的相关检测更是意义重大。随着肺癌检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未来,肺癌有望成为临床可控的慢性疾病。
五维一体,GE构建核医学OneMI生态圈
近些年,曾经发展较缓慢的中国核医学市场也迎来了“暖春”。包括GE医疗在内的各大医疗器械和制药巨头纷纷迈进核医学的精准医疗时代。
年全国核医学普查结果显示,不管是核医学专业科室还是相关人员,年均表现出数量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在经历年人员流失的惨状后,在年逆转回升,缓解了核医学人才不足的担忧。同时从绝对数量上面来看,核医学科室覆盖率仍然不高,医院占比也仅有53%,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作为业内唯一一家拥有着核医学全系列产品线的设备生产企业,年GE医疗在中国推出第一款将PET和CT相结合的一体机,开启了其在核医学分子影像加速布局的时代。十年后,为了更好地在中国推动核医学发展,GE医疗还推出了“OneMI分子影像一体化临床科研解决方案”,即“OneMI生态”。
GE医疗中国核医学业务总经理高伟指出,ONEMI生态圈主要通过回旋加速器、核药合成仪、PET(SPECT)/CT和后处理工作站等软硬件,实现从核素生产、药物合成、图像采集、数据处理到临床问题,再到精准定量、硬件配备、药物应用、配套核素的核医学生态系统完整闭环。
在中国,“OneMI生态”由“五维一体”组成:设备创新(多种核医学设备之间的融合创新)、科研合作(国内外多中心平台,推动分子影像成果转化)、药物开发(提升放药的开发能力和应用体系)、人才培养(定期分享国际前沿临床及科研经验)和服务体系(建立多维菁英服务的全流程体系),提供精准医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GE医疗的ONEMI分子影像一体化临床及科研解医院装机。高伟表示,“医院用户,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科研合作的生态,比如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上,分子影像就能特别清晰地做鉴别诊断,而通过科研和临床的交叉结合,我们也能把设备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目前在应用端,PET/CT是应用比较广泛的设备。GE的全息数字化PET/CT,其超高系统灵敏度和单位灵敏度设计,显著提升了微小病灶的探测能力,为疾病的早诊早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超级迭代等智能算法平台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图像信噪比和定量准确性,助力临床在肿瘤分期、预后和疗效评估等方面步入精准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多数核医院医院,GE医疗也正搭建相关整体服务,包括从科室最初设计到决策,再到协调合作,以及设备安装完之后应用培训、科室管理、售后服务等。
发力基础研究,持续推动分子影像医学进步
尽管分子影像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具有优势,但它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道路也并非坦途。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核医学市场规模由年的36.1亿元,上升至年的61.5亿元。尽管目前我国核医学经历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际上还是有挺大的差距。以核药为例,在5年前或者10年前谈核药,尚且没有一个核药来自国内自主研发。
对此,广州医院核医学主任张祥松曾向记者表示,这几年国内的核医学进步非常快,已经有很多药在进行三期临床。他提到,“以前我们要研发一个核药,按中国的技术力量是不可想象,根本就没有这个技术力量,但是最近几年,医院就引进了专门做放药的人才,使得我们有技术力量,从源头研发,我本人也去美国专门去学放药,现在就是基于学习回来的一些经验,还有跟像GE这样的企业合作,基于这些基础,在国内建了一套放药的研发体系。”
正如张祥松所言,近年来,GE医疗正在努力推进分子影像生态圈布局。一方面,GE医疗也在试图打破原先各个产品事业部以单个技术为中心的局面,联手多个技术和学科跨进精准医疗的大门。另一方面,GE医疗在原先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疾病为中心”的精准医学院,通过医学影像精准定量技术、分子影像技术、药物影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转化医学、临床前期影像研究和精准医学,促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
医院、医院是精准医学院合作的对象。其产出则包括三方面:一是有GE医疗署名的文章论文;二是共同申报成果;三是专利;最后是将成果和专利结合转化的产品。
对此,张祥松表示,在有设备、有技术力量、有人才梯队、有*策支持的情况下,相信近几年会迎来发展的*金期。毕竟从筛查、确诊到疗效分期,核医学技术都是非常有优势,核医学未来前景可以说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