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变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学课文葡萄沟中的四个病句引发网友质
TUhjnbcbe - 2023/11/4 20:23:00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之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是分析了二年级上册课文《葡萄沟》存在的四个病句。有网友表示不服,特地在文章的后面留言如下:

SK斯洛兰福建福州手机-10-:13:34

作者怕不是有什么大病!例一,哪个词典解释种植是从种子开始的?香蕉种植户,你给我找个香蕉种子出来?里二说改文没有描写“生长”时的浩大壮景,原文写规模也算“生长”时吗?例三,稍微有点常识都知道主语一致性,同一句话为什么不说原文“上面没有屋顶”会让人以为是小孔上没有屋顶?双标狗。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四个病句拷在下面:

例一:

原文:葡萄都生长在斜坡上的梯形田里。

课文: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例二:

原文:葡萄的枝条和叶子向四面摊开,就像是山坡上撑满了一张张绿色巨伞。

课文: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例三:

原文:只有修筑在山根和山坡上的葡萄“荫房”,一座座昂然屹立,显得清清楚楚。这种房子是用土坯砌成的,形状很象碉堡,四壁留着无数小孔,上面没有屋顶,屋里钉着很多木架子。

课文: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

例四:

原文:老乡们就把成串的葡萄挂满在架上,利用高空流动的热空气,使葡萄的水分蒸发,制成葡萄干。

课文: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关于病句这东西,笔者多插嘴说几句,其实,病句算是一个好东西。

很多情况下,对病句,我们视而不见。病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所谓正确与否,只能分成:舒服的病句与不舒服的病句。

但是改病句,既然已经列入学生的必备的训练项目,那么,作为学生的教材,也应该遵守它训练学生时的一丝不苟。

这也是我们刻意对教科书中的病句采取“零容忍”的原因。

就如笔者列出的《葡萄沟》的四个病句中,第四个病句,上面的这位网友,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可以说,第四个病句是确凿无疑的。

笔者在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是碰到这个第四句,觉得特别的扎眼,这个病句的“缺失主语”,已经到了人神共怒的程度。它公然地出现在课文中,而同时期却要让学生改这种“主语缺失”的病句,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么?

关于例句一,这位网友质疑“哪个词典解释种植是从种子开始的?”。

例句一涉及到“种葡萄”是否合理?

我们一般的说法是“栽葡萄”、“长葡萄”,而用“种葡萄”,我们只能与原文的“长葡萄”进行比对一下,看哪一个更准确?

病句这东西,实在没有什么界限可言。你当然可以说“种葡萄”,甚至你也可以说“养葡萄”,“饲葡萄”,但是,笔者的比对,是强调了课文是如何把原作的更为准确的句子,给改成充满了歧义与不伦不类的句式。

另有一位网友用专业的知识,介绍了葡萄的生长特点,本意是想说明“种葡萄”也是正确的,但是他最后竟然成了咱改病句的“神助功”。

这位网友的留言如下:

陈平创新工作室:

——过分了。仅说一点:何为种?普及一个知识点:葡萄育苗方式有多种,播种是其中之一,嫁接、扦插、组织培养也多应用;但不论哪种方式培育的苗都得种到地里。——

另一位网友紧跟着指出:

——苗不是种在地里,而是栽在地里——

这位网友一语中的,言必有中。

这恰恰说明了“种葡萄”是一个违背常识的说法。

例句二:

课文里,首先一句“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暂且不论“种”是否合适,这一句强调的是葡萄的栽植特点,并没有描写到葡萄生长繁盛期的状况,仅仅界定了葡萄的“最初时的栽培情况”,甚至也没有提及葡萄的枝叶。

然后接下来一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中间的一大段描写葡萄生长状况的过度句,突然缺失,句子中的“枝叶”是哪一个枝叶?种在山坡上的葡萄,并不是任何生长期都有枝叶的,课文从“种葡萄”的最初状态,一下子跃到了“枝叶茂盛”,这中间葡萄的生长状况,没有任何一个语词提及,句与句之间,完全处于一种楚河汉界的互不搭界的分割状态。

按照原文在这两句中插入了描写葡萄的整体生长状况,课文里的这一句,至少应该在“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前,至少加一句类似“在它长成的时节”,才能由“栽植期”衔接到“茂盛期”。

例句三:这位网友提出了“主语一致性”原则。

“主语一致性”,在汉语里有没有?

“主语一致性”,在英语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常常挂在重要地位,但汉语里,主语一致性,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概念。

因为古汉语更换主语是家常便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暗换主语”。

如《促织》中的这句话:“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主语是“宰严”,到了“杖至百”处,主语“承宾省略”,换成了促织的主人公成名。

这里就涉及到汉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省略”现象。

顺提一句,与此相对应的是“蒙后省略。”

老舍的语言特点里,非常频密地出现“蒙后省略”。

比如,在《四世同堂》中,经常有这样的句子,“慢慢的,他的心冷了”。前面的一句的主语,给省略了。

“承前省略”,有多种类型,《促织》中的“杖至百”,后面省略了前一句的宾语“成名”,这是一种“承宾省略”的类型。

在小学课本里,“承宾省略”出现的比例还是挺高的,并不能说这种句子是病句。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一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主语是“池塘里”,但接着一句的主语却换成了前句的宾语“小蝌蚪”,开始描写“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了,第二句话,承接的就是上面一句的宾语“小蝌蚪”,给省略了。

再看课文里这样的一句:“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也是一个“承宾省略”句。

再看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船里装的是新米,把船身压的很低。”

后边一句,是对前面句子中的细节补充,承接的是“新米”,也是“承宾省略”。

按此类推,:“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这样的句型,非常危险,在汉语中,很容易会被当成“承宾省略”句,主语是前面一句的宾语“小孔”,非常容易产生歧义。

因此,原文作者,特地这里强调是“屋里”,就是为了防止产生歧义。而课文改编者缺乏原作者的语感,自作聪明地擅自改成了“无所指”的“里面”,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病句所在。

再具体到“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这样的长句子,“主语”阴房要兼顾到后面的几个句子,越到后边的影响越弱,阅读的时候,第四个句子,位于最边缘的地带,它跟前面的一句关系更密切,却遥望主语,造成的后果,就是“里面”是跟上了前面的一句“小孔”,照应不到主语“阴房”。

而原文却始终强调对主语的量子纠缠般的照应,“上面没有屋顶,屋里钉着很多木架子”,两句中,均有“屋”这个主语“阴房”的另一种称谓,从而词密语紧,几乎没有任何歧义的产生空隙,相形而言,课文里,把“屋里”改成了“里面”,这个“里面”的空间位置,便显得模糊不清,与“屋里”的精准的空间指向,相形见绌,产生歧义,导致误导,看起来,也相当的不舒服。

当然,有网友说我们这样是吹毛求疵,是杠精,但是,目前的“公考”考试以及社会上的各类竞赛、选拔笔试中有一个庞大的种类——改病句,就是考核参考者的杠精水平与求疵能力。

从这个意义讲,训练吹毛求疵的基本功底,知道一点语法规律,可以说是即使在离开学校之后,也是一项须臾不能离开的基本功。

上面一句,我们省略了主语,这就是汉语的“主语省略”,而对印欧语系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必须补全主语。

汉语的这种独特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可以不知道,但作为编教材的成人来说,却不能视而不见,听任讹舛在课本里招摇过市,得意忘形。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课文葡萄沟中的四个病句引发网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