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一直是小仙女们毕生的追求,市场上的美白产品也成为护肤品领域主要分支之一。那么,我们常见的熊果苷、苯乙基间苯二酚、曲酸衍生物、烟酰胺、凝血酸、抗坏血酸等美白成分是如何帮助我们的皮肤打败黑色素的呢?
1.认识黑色素
首先,我们得从黑色素的产生说起。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图1
和小编一样不喜欢看化学分子式的,可以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字版本。
图2
还有下面两幅。
图3
图4
不用仔细看这些化学过程,只需要看小编圈红或者标红的地方,你会发现,黑色素的生成最终逃不过TYR(酪氨酸酶)、TRP-1(DHICA氧化酶)、TRP-2(多巴色素异构酶)这三个关键酶。
黑色素产生以后通过actin-based肌球蛋白可以调节黑色素在表皮黑色素细胞的运输,黑色素沉积也可以被巨噬细胞吞噬慢慢达到后期消除。
黑色素排泄主要有2条途径:一是黑色素在皮肤内被分解、溶解和吸收后穿透基底膜,被真皮层的嗜黑色素细胞吞噬后,通过淋巴液带到淋巴结再经血液循环从肾脏排出体外;二是黑色素通过黑色素细胞树枝状突起,向角质形成细胞转移,然后随表皮细胞上行至角质层,随老化的角质细胞脱落而排出体外。
根据黑色素的产生、传递和排泄过程,常用美白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多巴色素异构酶活性、抑制氧化反应;(2)抑制黑色素颗粒转移至角质细胞;(3)加速角质细胞中黑色素向角质层转移并促进角质层脱落;(4)阻止黑色素生成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通路(内皮素拮抗剂、抑制α-促黑素(α-MSH)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黑素细胞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结合);(5)减少外源性因素如紫外线等对黑色素形成过程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通过增加表皮γδT细胞的白介素-13(IL-13)抑制TYR和DCT、通过调节降低环氧酶-2(COX-2)从而抑制黑色素的生成等方法。着重要提的是,有实验研究表明,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变化与糖蛋白的含量变化成正比,所以小仙女们要想皮肤白皙不要摄入过多糖分哦!
2.常见美白成分的作用机制
(1)熊果苷,酪氨酸酶抑制剂,分为α-熊果苷、β-熊果苷和脱氧熊果苷。其中,α-熊果苷和脱氧熊果苷作为新型美白成分,美白效果优于常见的也较为便宜的β-熊果苷。有研究表明,0.5mmol/L的α-熊果苷能抑制黑色素细胞76%的黑色素生成,且刺激性较小,10%的浓度下几乎无刺激性。但作为化妆品原料我国一直到年尚未将脱氧熊果苷纳入。年6月9日,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CommitteeonConsumerSafety,SCCS)发布关于α-熊果苷的安全评估意见:在面霜中高达2%、身体乳液中高达0.5%的α-熊果苷是安全的,但是α-熊果苷与其他氢醌释放剂混合使用的安全性未进行评估,为安全起见还是不要混合使用。β-熊果苷水溶液在pH=5,温度为40℃时相对比较稳定,pH=3时相对不稳定,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β-熊果苷分解产生的氢醌越多(氢醌有致敏、遗传毒性和致癌的副作用,长期使用会导致外源性白斑病和褐黄病)。
(2)苯乙基间苯二酚,又名SymWhite,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是曲酸的22倍,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利于黑色素的消退(黑素的生成需要酪氨酸酶及氧自由基的参与,因此清除过量的氧自由基也能起到抑制黑素生成的作用)。苯乙基间苯二酚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皮肤耐受性,在化妆品中的推荐含量为1%~3%,小于此量对皮肤中酪氨酸酶的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增白作用不明显,大于此含量可能产生细胞毒性。
(3)曲酸衍生物(近些年来报道称曲酸不稳定易分解还有副作用等问题,而被禁止用于化妆品中。基于此,大量的曲酸衍生物被设计合成)如KAD3是蘑菇酪氨酸酶的混合型可逆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二酚酶活力(半数抑制浓度IC50=10.00μmol/L);KAD3还能够有效抑制小鼠B16F10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以及黑色素合成相关蛋白MITF、TYR、TYRP1和TYRP2的表达,最终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4)烟酰胺,又称为尼克酰胺(NAA)、维生素B3、维生素PP。其美白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抑制黑色素颗粒的形成;抑制黑色素向角质细胞传递;加速角质细胞中黑色素向角质层转移并促进角质层脱落。另外,如果可以耐受,烟酰胺适用于所有皮肤类型,对于干性肌肤它有修护皮肤屏障功能,提高皮肤的锁水能力;对于油性肌肤它能收缩毛孔,控油保湿。即使是敏感肌,也可以慢慢建立耐受,一点点开始尝试直至完全没有不适感时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5)凝血酸,又称为传明酸、氨甲环酸,原为抗纤溶止血药,其美白作用机制与酪氨酸酶相关。此外,药理研究表明氨甲环酸可抑制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强、变态反应及炎症性病变的激肽及其它活性肽的产生从而达到抗变态反应、抗炎的作用。
(6)抗坏血酸,又称为维生素C,其美白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抑制氧化反应而抑制黑色素颗粒的形成;(2)减少紫外线对黑色素形成过程的负面影响。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大家知道了黑色素的生成、转移和排泄过程以及各种常见美白成分的作用机制。需要说明的是,市场上美白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美白成分有一定的适用性和耐受性,需要自己去尝试或者咨询专业皮肤科医生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哦!成分浓度一般建议从低到高慢慢地递增,不要一开始就使用高浓度,以免皮肤不耐受。
参考文献:
陈卓仪;刘晓英;郑雅婷;洪婷;刘潭林;杜志云.皮肤黑色素形成机理与干预机制[J].日用化学工业,,49(2):,56-60+68.
张凤兰;吴景;王钢力;邢书霞.α-熊果苷和脱氧熊果苷美白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35(4):.,93-98.
于承仟;徐学刚;李远宏.苯乙基间苯二酚的研究应用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34(6);,90-93.
汤连君;赵俊丹;汤宋佳;杨佳.熊果苷联合氨甲环酸对黄褐斑模型小鼠凝血功能、酪氨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36(10):,-+.
李鑫.分析比较烟酰胺与维生素C的美白机制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9(66):.
闫秀芳;张鑫;范倩文.化妆品美白原料β-熊果苷稳定性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49(3):,50-54+70.
图片来源于知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