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能提供“优秀粑粑”的志愿者!近日,宁波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发布了这样一则启事。用健康人的“粑粑”治病,听起来貌似有点搞笑,但这是真事,绝不是谣传。
记者了解到,利用志愿者捐献的“优秀粑粑”,宁医院已经为6位患者进行了粪菌移植治疗,包括自闭症患儿,还有顽固型便秘、炎症性肠病的患者,每位患者接受治疗的次数在1-2次不等,且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经过一次粪菌移植治疗
8岁的自闭症孩子会叫人了
“过去让孩子跟别人打招呼,孩子是不大会理睬的,现在会叫人了。这个春节还第一次和家人一起坐在桌前吃了饭!”春节长假后第一天上班,宁波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宁大附院消化内科的周玉平博士拨通了一位自闭症患儿家长的电话进行回访,听到家长描述的孩子这几个月来的变化,他非常开心。
消化科专家为什么会和自闭症患儿的治疗有关?这源于1年前该研究所开展的一项名为“洗涤肠道菌群移植”技术,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利用健康志愿者捐献的粪便提取出来的有益菌群,给一些复杂疑难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
今年8岁的小野(化名)是一位自闭症患儿,同时也经常便秘。日常生活中,小野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也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几个月前,小野妈妈听朋友说,宁大附院在开展粪菌移植这项技术,建议她带孩子尝试一下这种“黑科技”,因为利用粪菌移植为自闭症患儿治疗,在国内外已有不少有效案例。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包图网
于是小野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从外地专程来到宁波。刚开始,他们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之前为了给孩子治疗,他们已经试过各式各样的疗法。
3个月前,小野接受了粪菌移植。医生通过肠镜在大肠放置了一根小管子,分次向小野体内灌注了健康志愿者捐献的粪菌液。治疗后的头几天,并没有感觉到小野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时间一长,他们发现,经常便秘的小野,大便开始变得正常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行为的变化,过去一家人团聚时想要让小野一起上桌安安静静吃顿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个春节,小野第一次和家人一起吃了团圆饭!
小野的家人打算,继续让孩子接受第二次粪菌移植治疗。
粪菌提取液
43岁女士的顽固性便秘
在第一次治疗后已明显好转
粪菌移植这种技术虽然对大部分人来说非常陌生,但对于一些“久病成医”的顽固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来说,是治愈的希望。
43岁的王女士就是慕名找到消化疾病研究所来治疗的一位患者,她患便秘6年多,长期依赖“通便药”,但即使用药,也需一周以上才能解一次大便,苦不堪言。她尝试了中西医等各种方法,希望能根治,但都没有太好的效果。几个月前,王女士打听到粪菌移植可以治疗,且宁波已有开展,就上门求诊。
2个月前,王女士住进了宁大附院,接受了第一次粪菌移植治疗,如今她已经摆脱长期服用的通便药,目前已能三天解一次大便了。
“我们开展粪菌移植技术1年时间里,一共治疗了6位患者,除了自闭症患儿,还有顽固便秘、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一个疗程要接受3次粪菌移植治疗。”周玉平介绍,粪菌移植技术适用的疾病很多,理论上只要是和肠道菌群失衡有关的疾病都有治疗效果,像重症感染、内分泌代谢疾病、肿瘤、神经和精神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周玉平博士在实验室里
“优秀粑粑”的捐献者要求苛刻
上百名志愿者只有3名符合要求
能给患者带来治愈希望的粪菌是如何筛选出来的?记者来到宁大附院消化病研究所的粪菌移植研究室一探究竟。
实验室里并没有想象中的异味。周玉平告诉记者,志愿者捐献的粪便有专门全封闭一次性无菌粪便采集装置。之后工作人员将粪便与粪菌进行分离纯化,制备成粪菌液,供患者治疗。研究发现,新鲜的粪菌和冷冻后复苏的粪菌治疗效果相差无几,但大部分患者更倾向于采用新鲜的粪菌治疗。实验室里还有零下80℃的冰箱,用于保存志愿者捐出的粪液。
捐粪便,听起来谁都可以做到,实际上研究室对“优秀粑粑”供者设的“准入门槛”相当高。在宁大附院发出的招募启事上可以看到,要求志愿者是女性、18-28岁,未婚,在校大学生优先。
招募志愿者为啥还有年龄和性别的要求?“这主要是考虑到年轻女性比较自律,不良生活习惯较少,因为我们不可能全程监控捐献者的生活习惯。”周玉平告诉记者,确保志愿者提供的粪菌是优质健康的,需符合诸多条件:近6个月排便规律、成型,作息规律、饮食健康,全身体检无异常,6个月内无肠道疾病、未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本人及家人无各种疾病史等等。这些要求看起来不难,实际上,抽烟喝酒、吃垃圾食品、熬夜都是不行的。
医院制作了问卷调查,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来寻找符合条件的志愿者捐献健康粪便,还开出了“大礼包”,为筛选合格的志愿者每年提供元的全面健康体检,以及每个月-元的补贴等。然而捐献条件实在严格,最终在上百人报名的志愿者中只找到了3位符合条件的。
“粪菌移植技术是一项正在不断研究探索的新技术,未来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有望帮助更多患者告别病痛。”周玉平说,医院对粪菌移植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今后还将尝试用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包图网
//新闻多一点//
用粑粑治病,听起来好像很“重口味”,但其实,移植的是菌,而不是粪。周玉平介绍,粪菌移植的概念是从健康人粪便中分离功能菌群,然后移植到患者消化道,通过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相关资料记载,年,美国医生Eiseman曾用他人的粪水灌肠,挽救了4名外科术后发生难治性腹泻、生命垂危的患者。
人肠道菌群数量多达亿个。粪菌移植技术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重建肠道菌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虽然粪菌移植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广泛的实践证实,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全世界范围来说还在探索阶段。比如治疗自闭症的机理可能和影响肠脑轴有关。”周玉平介绍,每次为患者进行粪菌移植治疗前,医院都会对患者的粪便菌群进行检测分析,对上百种已知的有益菌和有害菌进行检测,会发现很多患者体内的有益菌数量都是明显减少的。
年12月,日本Juntendo(顺天堂)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曾在美国医学杂志《炎症性肠病》上发表过用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报告。此后,有媒体披露知情者的说法,称该试验就是针对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疾病进行的。这个新疗法也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希望之一。
年8月,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请辞日本首相一职。这个慢性隐疾折磨了安倍40多年,伴随了他整个政治生涯。据顺天堂大学知情人士透露,安倍曾于年接受过“粪菌移植”治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