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爱.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9(7):-
慢性肾脏病(CKD)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对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中国大陆成年人CKD的患病率为10.8%,且死亡率逐年增加,积极防治CKD已成为目前肾脏病的研究热点。
在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积淀与淬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而结肠透析正是其中最具潜力的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CKD非透析患者胃肠道功能,增加尿毒症毒素排出,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本文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结肠透析治疗CKD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
1CKD与尿毒症毒素
伴随CKD病情不断恶化,大量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逐渐产生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并对靶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表明,结肠是产生尿毒症毒素的重要器官,如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等可损伤CKD患者肠黏膜屏障,导致全身微炎症状态,加剧CKD进展,并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成为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主要病理改变——肠黏膜屏障损伤,已成为CKD治疗的关键靶点。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效清除尿毒症毒素,改善尿毒症症状及并发症,进而延缓CKD进展,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2基于“肠-肾轴”的认识胃肠道是人体中最大、最复杂的微生物储存库,其中栖息着的细菌数高达个,是人体正常细胞数的10倍,人体基因数的倍,参与机体多种复杂病理生理功能。
尿毒症毒素造成肠道微生态发生紊乱及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同时,会加剧CKD的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于年提出了“肠-肾轴”的概念,研究结果显示,“肠-肾轴”概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CKD患者常出现胃肠功能和肠道微生态的紊乱,所产生的多种毒素可导致肾脏损伤,从而影响患者预后;(2)CKD患者尿毒症毒素的蓄积造成肠道病变,表现为肠道菌群紊乱和细菌移位等,从而引起肠道炎症,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损伤;(3)CKD引起的肠黏膜屏障损伤,不仅加剧CKD进展,还可导致全身各系统并发症的出现。
中医学认为CKD属“肾风、关格、虚劳”等病证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肾气虚,湿热瘀阻,病至后期,气机升降失司,湿浊瘀毒壅阻,终成“溺毒”。在CKD后期,脏腑功能衰败,湿浊之毒不得从小便排出,采用“去菀陈莝”之法,使毒邪湿浊从大便排泄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从中医学理论角度出发,丰富“肠-肾轴”理论,通过“肠道”靶点,采用“通腑泄浊法”减少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生成,对于延缓CKD进展是一种新的思路。
目前基于“肠-肾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KD的肠道微生态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功能、机制及干预策略等方面。采用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肠-肾轴”的研究,对于探索CKD发病机制及疾病新的治疗模式,丰富相关中医学理论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
3结肠透析的历史沿革结肠透析是一种利用肠黏膜的生物半透膜特性,通过弥散和渗透原理,进而清除机体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的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CKD非透析患者及透析条件相对不足的基层医疗单位。
结肠透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的“大肠水疗”。大约在公元4~5世纪,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记录了灌肠治疗发热。我国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恶物,甚效”;而东晋的葛洪也在《肘后备急方》中说“治大便不通……取通”。后世医家孙思邈、危亦林等在《备急千金要方》、《世医得效方》等著作中也有类似记载。年以后随着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结肠透析得以广泛开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把结肠透析作为中医药治疗CKD的重要手段。之后的研究证实,肠黏膜可清除尿素、肌酐及含氮代谢产物,在尿毒症状态下,通过结肠透析可使肠道清除毒素的能力明显提高,并产生类似血液滤过清除中分子毒素的效果。结肠透析治疗的理论基础逐步夯实,使其成为治疗CKD不可或缺的中医特色疗法。
针对CKD非透析患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药经结肠透析靶向治疗CKD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医学经典理论,并与国际防治CKD的“肠-肾轴”理论不谋而合,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一定疗效。
4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CKD治疗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是治疗CKD的主要方法”的观点,已形成广泛共识。近年来,随着对CKD“肠-肾轴”理论的认识以及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研究发现,CKD晚期患者出现胃肠功能和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表现为益生菌和致病菌构成失调,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等尿毒症毒素增加,进而导致全身器官及组织病变加重。
目前已经明确,肠黏膜屏障损伤及肠道微生态紊乱是CKD治疗的关键靶点,基于CKD“肠-肾轴”理论,针对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等尿毒症毒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结肠透析治疗:研究发现,炎症可能参与CKD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药经结肠透析直接作用于肠道,可改善患者尿毒症毒素诱导的肠黏膜屏障损伤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从而对CKD肠源性炎症具有改善作用。(2)口服益生菌治疗:口服益生菌可以调节CKD患者的肠道菌群,降低肠源性毒素水平,改善CKD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微炎症状态,延缓CKD进展。(3)补充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摄入减少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因素之一,适当增加纤维素摄入量,维持肠道菌群稳态,能够减轻肠道黏膜损伤,保护肾功能。(4)活性炭吸附:研究发现,尿毒症毒素损害肠黏膜屏障,进而影响全身器官,导致系统性炎症改变。AST-(一种活性炭)可以减少尿毒症毒素在器官与组织中的累积,改善尿毒症毒素导致的肠黏膜屏障损伤、内毒素血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等。
有关结肠透析治疗CKD虽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其治疗适应症不明确、标准化操作方法及临床疗效指标判定等不规范、缺乏多中心临床研究及基于循证医学成果的理论支撑等,是导致临床与基础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因素,亟待完善。
5展望目前,CKD与“肠-肾轴”理论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涉及多个基础和临床学科的交叉融合,代表着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其研究现状、研究方向、相关临床问题等,暂时受到各种局限而难以明确,但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随着CKD肠黏膜屏障损伤及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研究的不断深入,“肠-肾轴”理论内涵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西医结合在此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需要明确的是,涉及本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依托循证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通过与微生物学、免疫学、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合作,有望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推动CKD治疗的进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