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变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右侧髂腹部脓肿腹壁窦道形成为主要表现的回
TUhjnbcbe - 2020/11/29 13:01:00

作者:王君辅、谢勇、胡林、李昌荣、李伟峰、*浪

患者女,64岁,因发现右下腹脓肿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月前因“右下腹不适,肛门排便、排气减少”就诊。行盆腔CT示:回盲部肠管增厚,邻近右侧腰大肌、髂肌及右下腹壁、右腹股沟区肌群肿胀伴包裹性积气、积液,建议行肠镜检查(图1)。

患者因右侧腹壁、髂窝软组织区广泛肿胀且持续低热行右下腹壁腔脓肿切开引流术,并给予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抗感染,但治疗效果差,术后患者发热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在超声引导下行右侧大腿内侧腹股沟区脓肿穿刺术,抽液送检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复查磁共振示:1)右侧腰大肌、髂腰肌、臀中、小肌、盆腔及大腿根部肌肉肿胀伴右侧髂骨、股骨头、髋臼骨质异常信号,符合感染性病变;2)右侧盆壁淋巴结肿大。之后医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患者再次因“发现右侧髂腹部脓肿5个月余,”诊断“右侧髂腹部慢性感染”入院。

行盆腔CT检查:考虑回盲部周围炎症伴右侧腰大肌、髂肌及右下前腹壁、右腹股沟区感染(脓肿可能),建议结合肠镜诊断,右髋关节有炎性改变(图2)。

行盆腔MRI:右侧腹股沟区、右中下腹部多发脓肿形成,并有髋关节感染性病变,考虑肠道疾病穿孔可能(图3A,B)。

行窦道及瘘管造影:经造瘘管注入造影剂,右下腹可见形态规则高密度影,腹腔见线样高密度造影剂流向体外,提示腹腔瘘(图4)。

患者髂腹部窦道经反复换药及引流,经久不愈合,遂转入骨科行腹壁清创术,术中见右下腹处有一长约5cm的不愈合伤口,伴脓液渗出,有少许炎性坏死组织。切除伤口周围约2mm皮缘,并向两端延长,继续向下切开,见伤口向后外侧、后上方及前下方分别形成窦道,前下方窦道表浅,内积脓;后上方及后外侧窦道较深且窄,以刮勺向内探查获大量胶冻样病灶物。将该组织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示:右侧腹膜后病灶组织高分化黏液腺癌。再次反复刮取窦道及伤口,直至组织新鲜、血运良好,用双氧水、盐水反复冲洗创面及窦道后,逐层缝合伤口。术中请普外科会诊,拟进一步行开腹探查术治疗。

术中见:回盲部触及3cm×3cm肿块,与侧盆壁浸润固定,周围可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取回盲部组织送快速冰冻示:回盲部黏液腺癌。术中诊断为回盲部腺癌,并决定行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回结肠吻合术。

术后病理示:回盲部黏液腺癌,侵及肠管全层及肠周脂肪组织,标本两端未见累及,肠旁切取淋巴结5枚,均未见转移,送检癌旁组织镜下为纤维结缔组织中间癌组织(图5)。

术后给予抗炎、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恢复尚可,13天后顺利出院。

小结

回盲部肠腔宽大,与小肠相连,肠腔内容物为液态,导致回盲部肿瘤临床复杂多变,早期难以诊断。回盲部肿瘤以高分化管状腺癌及乳头状腺癌多见,黏液腺癌少见。

由肿瘤引起髂窝脓肿罕见,回盲部癌组织堵塞阑尾腔后引起阑尾炎,继而发生脓肿,脓肿扩散最终导致右侧髂窝脓肿。肠道肿瘤生长致肠腔梗阻压力升高,炎症加重,使肠腔穿孔,肠腔内容物沿腹膜外间隙扩散,向上可至肾脏下缘及腰大肌间隙形成腰部脓肿,向下可至髂窝形成右侧髂窝脓肿,可见肠道肿瘤易出现癌肿穿孔及周围组织、脏器脓肿形成,可引起内瘘或外瘘。临床对于腹腔脓肿、内外瘘患者应考虑结直肠癌可能。单纯治疗局部脓肿行切开引流,病变将经久不愈,若原发病灶不能根除脓肿将再次形成。

本例疾病经手术治疗确诊为回盲部结肠癌合并脓肿、慢性肠瘘、腹部窦道形成。确诊过程复杂,主要由于思维局限,对长期不愈合的腹部脓肿缺乏深入研究,以及临床表现不典型。最终行“脓肿切开清创+病理活检术+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明确诊断。Okita等报道,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术中肿瘤转移情况决定,若无远处转移者可行脓肿切除+切除瘘管+右结肠癌切除Ⅰ期吻合术。

对于右下腹、髂窝不明原因脓肿及窦道形成疾病,遇到鉴别诊断有困难的应首选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如肿块诊断性穿刺术、肿物彻底切除术并行术后病理后再考虑下一步治疗方案。凡遇到反复治疗不能愈合的下腹部、髂窝脓肿,在排除阑尾周围脓肿情况下,病程长、感染症状轻,间断发热病例,应想到肠道肿瘤可能,尤其是盲肠癌,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来源:中国肿瘤临床年第42卷第18期

欢迎加入普外科病例交流群

长按上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右侧髂腹部脓肿腹壁窦道形成为主要表现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