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变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疾病卡片黑斑息肉综合征
TUhjnbcbe - 2020/12/22 17:10:00
程少为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www.cien.com.cn/2020/0927/106012.shtml

黑斑息肉综合征

(Peutz-JeghersSyndrome)

黑斑息肉综合征[OMIM]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口唇周围和颊粘膜的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上为错构瘤。

欧洲平均发病率为1/16万,该病可以出现在任何种族或族裔群体。

参考文献

[1]厦门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源*宝书.:

[4]李宜雄,吕新生,夏家辉,等.STK基因突变在中国人Peutz-Jeghers综合征的特征[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8(1):4-7.

[5]SyngalS,BrandRE,ChurchJM,etal.ACGclinicalguideline:Genetictestingandmanagementofhereditarygastrointestinalcancersyndromes.[J].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

[6]AlhopuroP,PhichithD,TuupanenS,SammalkorpiH,NybondasM,SaharinenJ,RobinsonJP,YangZ,ChenLQ,OrntoftT,MecklinJP,J?rvinenH,EngC,MoesleinG,ShibataD,HoulstonRS,LucassenA,TomlinsonIP,LaunonenV,Ristim?kiA,ArangoD,KarhuA,SweeneyHL,AaltonenLA.Unregulatedsmooth-musclemyosininhumanintestinalneoplasia.ProcNatlAcadSciUSA.;:–8.

[7]BeggsAD,LatchfordAR,VasenHF,MosleinG,AlonsoA,AretzS,BertarioL,BlancoI,BülowS,BurnJ,CapellaG,ColasC,FriedlW,M?llerP,HesFJ,J?rvinenH,MecklinJP,NagengastFM,ParcY,PhillipsRK,HyerW,PonzdeLeonM,Renkonen-SinisaloL,SampsonJR,StormorkenA,TejparS,ThomasHJ,WijnenJT,ClarkSK,HodgsonSV.Peutz-Jegherssyndrome:asystematicreviewandre

TUhjnbcbe - 2020/12/22 17:10:00
李从悠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50804/4671426.html

孟庆义

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

某中年女性,因腹痛腹泻半天就诊,查体发现唇周出现散在的黑斑,首先考虑什么病呢?

这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黑斑息肉综合征,突出特征是皮肤黏膜黑斑和胃肠息肉;即在口周、唇部、口腔黏膜及指(趾)末端、手掌及足背等部位,可出现针头、绿豆大小或更大的黑褐色或黑色斑点,胃肠道息肉出现一般较色素出现时间晚,常为多发,临床上可因息肉刺激而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随后,患者进行胃肠镜检查,发现患者结肠内多发性息肉,最大者位于横结肠,直径约6mm。

相关知识

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波伊茨一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患者有明显家族史;主要特征为面部、口唇周围和颊钻膜的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理上为错构瘤。

一、概述

黑斑息肉综合征最早于年首次发现;一位外国医生曾记载一对双生姐妹的口腔周围都有黑色的斑点;其中的一人于21岁死于肠套叠,后来相继粘膜、口唇周围、面颊及指甲下有黑色素斑,同时在胃肠道里发现有多发性息肉病。在年荷兰学者Peutz报道1个家族三代中有7例多发性肠息肉伴唇颊猫膜及指、趾黑斑;年Jeghers又进一步对本病作了详细介绍,并确定为显性遗传病,故在年开始使用“Peutz-Jeghers综合征”这一名称。直到年William等首先报道此类患者的息肉可以恶变,从而引起临床重视。在祖国医学认识方面,早在公元~年,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记载以鼻部、面部、舌面、口唇等处出现的粟疮、斑点诊断大肠疾病及肠道寄生虫的经验,如“肠中有热……三虫行作求食……舌上尽白,唇里有疮”。由于本病具有家族遗传、黑色素斑点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三大特征,所以被命名为家族性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并皮肤粘膜色素沉着综合征,根据其主要特征,也称做黑斑息肉病。

二、年龄、性别与遗体

有学者总结了71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情况,其中男38例,女33例,男女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平均为18.8岁(1-71岁),其中小于或等于10岁的15例(21.1%),11-20岁32例(45.1%),21-30岁13例(18.3%),31-40岁8例(11.3%),41-50岁1例(1.4%),大于50岁2例(2.8%)。其中有2例为孪生兄弟。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突变基因是LKB1/STK11,有学者采用DNA直接测序方法,对国人18个家系患者STK11基因9个外显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6个家系中发现6个使基因产物发生改变的突变,推测最终导致产生截短型蛋白,提示国人患者中STK11因突变的检出率为6/18,突变位点比较广泛,2/3集中在第1外显子,两代以上发病的家系突变率为66.7%,散发病例突变率为16.7%。

三、皮肤黏膜黑斑

黑色素沉着可以出现在婴儿或少儿时期,并且容易发生在口唇及其周围、面颊部、鼻孔内壁、手、足或会阴部。(1)部位分布:以口唇黑斑最为常见(97.2%),一看便知;四肢末端如手指、足趾、手掌、足底者占91.5%,这些部位应细致检查;还可发生在口腔粘膜(38.0%),面部(23.7%),牙龈(4.2%),个别见于鼻粘膜、睑缘,亦有全身分布的病例。(2)形态分布: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多为1-3mm,最大者可达25mm;边界清晰,不隆起于皮肤,多为黑色或褐色,压之不褪色,无瘙痒。(3)皮肤色素沉着多于1岁以下出现,个别病例出生时即发现,黑斑多起自口唇,逐渐发展到四肢末端及其他部位,色斑密度及深浅与息肉数目及大小无明显关系,有个别病例口唇及四肢色斑一度减淡,但与息肉治疗无明显关系。

四、胃肠道息肉

(1)部位:多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其中胃息肉77.3%,大肠息肉90.1%,小肠息肉67.6%,其中空回肠息肉56.3%;

(2)数量:息肉数量不等,最多达数百个,少数几例少于5个息肉;

(3)个别病例表现为单部位息肉,多数均为胃、小肠、大肠多部位息肉;

(4)息肉形态以蕈伞样、乳头样、分叶状多见,多有蒂或亚蒂,新生息肉芽多呈结节样;

(5)恶变情况:研究表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7%,合并恶性肿瘤者7%,其中有肺癌、结肠息肉癌变、小肠癌,肿瘤发生年龄在16-38岁,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均较轻。

五、治疗

(1)皮肤粘膜色素沉着极少恶变,一般不需处理,除非有美容需要者。

(2)胃息肉及大肠息肉以内镜下治疗为主,配合手术治疗。

(3)小肠息肉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内镜下治疗;小肠息肉不论数量多数,如无急腹症,可不必急于手术治疗,以免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手术一般仅适用于肠梗阻、肠套叠等并发症及恶变者。

六、预防

(1)建议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年行大便潜血检查,每1-2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25岁以上的患者,每1-2年还应接受胃肠镜检查,25岁后每年还需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是排查消化道肿瘤、性腺及肺部肿瘤;

(2)女性患者应行乳腺检查、宫颈涂片和盆腔B超检查,男性患者还应定期检查睾丸;

(3)因家族成员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患者直系亲属,特别是有家族史者,也应定期随访。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疾病卡片黑斑息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