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20%~40%,尤其是多发于30~50岁的妇女。其发生原因到目前还不很明确,与遗传和性激素有关。子宫肌瘤可发生在子宫的任何部位,可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还有特殊部位肌瘤如:子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
近年由于B型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不少患者是因为常规体检,经B超检查发现有子宫肌瘤,而其本人并无症状。而一些医患者是因有症状而来。子宫肌瘤常见的症状有月经不调,腹部肿块,阴道排液,压迫症状等。
子宫肌瘤的特点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于绝经后随着体内雌激素的降低,肌瘤将自然萎缩变小。其恶变率低,生长缓慢,对无症状的肌瘤不影响月经、生育及健康的可以随诊观察。
子宫肌瘤的治疗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发展与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可能与雌激素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各种抗雌激素的药物有可能用来治疗子宫肌瘤。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手术类型包括肌瘤剔除和子宫切除。手术方式可经腹、经阴道、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等途径进行。制定治疗方案时须根据患者的年龄、婚姻生育状况、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有无症状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全面考虑,以达到既要解除患者的疼痛,又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目前,子宫肌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已成为这一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我院妇科近些年对子宫肌瘤的微创治疗已达到90%以上,先进的设备、精良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广大患者的赞誉。
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的病因尚未明了,子宫肌瘤形成与雌激素、孕激素、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激素与子宫肌瘤
围绝经期妇女子宫肌瘤患病率较高,可能是此年龄段妇女内分泌系统紊乱,雌激素升高,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例失衡,肥胖妇女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环境以及体内较多的脂肪粒对激素的储藏增加,导致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子宫肌瘤患病率亦高。
遗传学与子宫肌瘤
细胞遗传学研究学显示,20%~50%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12号、17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变异。基因检测显示10.4%的子宫肌瘤患者存在线粒体DNA突变或基因多态性。基因的遗传性使得子宫肌瘤患者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在对子宫肌瘤家族史的研究过程中,种族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生活危险因素与子宫肌瘤
中年女性面临工作、生活双重压力时,伴随着绝经期的到来,出现“雌激素控制期”,这个时期中,女性自身的抑郁情绪,容易促使雌激素分泌量增多,且作用加强,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成为子宫肌瘤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长期食用高激素污染的食物等可以引起体内雌激素升高,进而为子宫肌瘤的形成埋下伏笔。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有很大帮助。
子宫肌瘤的症状及体征
症状多无明显症状,仅于盆腔检查时偶被发现。症状出现与肌瘤部位、生长速度及肌瘤变性关系密切,与肌瘤大小、数目多少关系不大。
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为常见症状。大的肌壁间肌瘤使宫腔及内膜面积增大,宫缩不良或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等致使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下腹包块:肌瘤初起时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从腹部触及;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悬吊于阴道内的粘膜下肌瘤,其表面易感染、坏死,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下腹坠胀、腰酸背痛常见,且经期加重;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等;不孕:文献报道占25%~40%。可能是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宫腔变形,妨碍受精卵着床;继发性贫血:长期月经过多导致继发性贫血。严重时有全身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心悸等症状。
体征与肌瘤大小、位置、数目以及有无变性有关。肌瘤较大在腹部扪及质硬、不规则、结节状块物。妇科检查时,肌壁间肌瘤子宫常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质硬、球状块物与子宫有细蒂相连,活动;粘膜下肌瘤子宫多为均匀增大,有时宫口扩张,肌瘤位于宫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呈红色、实质、表面光滑,伴感染则表面有渗出液覆盖或溃疡形成,排液有臭味。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
近年来,对子宫肌瘤治疗的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治疗途径由传统的经腹部、经阴式发展为经宫腔镜、腹腔镜,各类微创介入治疗以及原有药物的新使用等,在临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各类微创手术的选择应用与传统治疗方法的联合,在改变以往单一治疗模式局限与不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肌瘤治疗的临床效果。
期待疗法即临床所说的观察,是不用任何药物及其他的治疗手段,一般适于肌瘤较小且无症状者,尤其适于围绝经期的患者。接受期待疗法的患者需定期随访,每3-6个月在临床及影像学方面进行复查。
手术治疗手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手术剔除肌瘤或切除子宫,快速缓解由肌瘤产生的临床症状,是子宫肌瘤治疗的主要选择。
在手术治疗朝着微创化发展的今天,腹腔镜、宫腔镜和经阴式途径的子宫肌瘤剔除或子宫切除固然符合微创伤原则,但受制于子宫体积、盆腔病变(严重粘连)程度等影响,需要施术者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味追求术式的“新颖”,有可能使微创手术出现“巨创”结局。与之相同,子宫肌瘤剔除的术式选择也不能“顾此失彼”。各类黏膜下肌瘤、宫颈管肌瘤和部分肌壁间内突肌瘤,选择宫腔镜经自然腔道实施手术,被誉为微创手术的典范;对于子宫肌壁间、浆膜下包括阔韧带内肌瘤等,经腹腔镜手术应是首选;而子宫峡部、颈部以及脱垂子宫的体部肌瘤,选择经阴式手术剔除也是其合理的途径;对于施术者而言,如果病变复杂难以胜任,选择开腹手术也是正当的,特别是在手术中及时中转开腹或小切口辅助,则是明智的选择。
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或皮肤上的微小腔道,或经人体原有的孔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微创伤治疗方法。相对手术而言,UAE以其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更适宜巨大子宫肌瘤、不愿接受子宫切除和不适宜大型手术的患者。
药物治疗尽管子宫肌瘤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明了,但是,肌瘤在生育年龄高发、绝经后缩小甚或消失的临床例证已经表明女性激素对肌瘤生长所起的调控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常用制剂曲普瑞林、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雄激素衍生物类,孕三烯酮、丹那唑等;孕激素受体拮抗剂,米非司酮;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三苯氧胺;雄激素类药物,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等。
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
年英国Ravina等首次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即介入治疗)手术替代临床传统的子宫肌瘤的手术之后,为子宫肌瘤患者带来了福音。我院介入科第一例子宫肌瘤的介入手术始于年。十余年来,介入科共行该手术近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及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子宫肌瘤以其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而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禁忌症:可存活的宫内妊娠和活动性的子宫或附件感染;瘤蒂直径小于2cm的浆膜下肌瘤,附件及阔韧带肌瘤;碘过敏;肾功能不全等,其余无严格意义上的禁忌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手术全称为子宫动脉栓塞术(UAE)。UAE常规使用股动脉入路。麻醉为腹股沟区局部麻醉。麻妥后,采用Selding′s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入5F动脉鞘,经鞘管在0.inch泥鳅导丝引导下放置4F或5F动脉导管,经髂外动脉,腹主动脉至髂内动脉,行子宫血管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及子宫肌瘤所在部位。在泥鳅导丝引导下,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确认导管已经插入子宫动脉。超选择困难或子宫动脉纤细、迂曲时使用同轴微导管技术,送入2.7F微导管至子宫动脉水平段以远,在透视下缓慢注入栓塞剂,当子宫动脉血流停止或造影剂开始向髂内动脉前支反流时停止注射,重复造影见双侧子宫动脉远端分支消失,其主干保留,即可结束手术。必要时造影重复至栓塞满意为止。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术后注意事项:术后2周内勿提重物,防止造成子宫脱垂;术后1月内禁止同房及盆浴,预防子宫及盆腔感染;术后3个月、半年复查,观察肌瘤缩小情况。如有不适,随时复诊。
另外子宫腺肌症也可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过程同子宫肌瘤。其他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病例有:1.各种原因所致的子宫出血,如产后出血,肿瘤侵犯所致的出血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所致的出血,严重功能性子宫出血等。2.瘢痕妊娠术前栓塞子宫动脉预防刮宫时出血。
子宫肌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子宫肌瘤的诊断
妇科检查扪及子宫增大,表面可扪及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性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粘膜下肌瘤脱出宫颈口外可见肿物;B型超声能区分子宫肌瘤与其他盆腔肿块;MRI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数目和位置。宫腔镜下可确诊突向宫腔的肌瘤。
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
子宫腺肌病:可有子宫增大、月经量增多等,质硬,子宫腺肌病有继发性痛经明显,子宫多呈均匀增大,很少超过3个月妊娠子宫大小。B超有助于诊断,有时两者并存。
子宫肉瘤:好发于老年妇女,生长迅速,多有腹痛、腹部包块及不规则阴道流血,B超及MRI有助于鉴别。
子宫内膜癌:以绝经后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好发于老年女性,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正常,质软。应注意围绝经期妇女可合并子宫内膜癌。诊刮或宫腔镜有助于鉴别。
子宫颈癌: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及白带增多或不正常排液等症状。外生型较易鉴别,内生型宫颈癌应与宫颈粘膜下肌瘤鉴别。可借助于B超、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宫颈活检、宫颈管搔刮及分段诊刮等鉴别。
卵巢肿瘤:多无月经改变、肿瘤多囊性位于子宫一侧。注意卵巢肿瘤与带蒂浆膜下肌瘤鉴别。肌瘤囊性变与卵巢囊肿鉴别。可借助B超协助诊断。必要时腹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妊娠子宫:肌瘤囊性变时质地较软,应注意与妊娠子宫鉴别。妊娠者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子宫随停经月份增大。借助尿或血HCG测定,B超可确诊。
其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盆腔炎性包块、子宫畸形,可根据病史、体征及B超鉴别。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疑难病症,中医根据致病因素辨治本病,主要针对肌瘤予以消瘤散结,破瘀行血,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肌瘤复发有着独特优势。
根据疾病的阶段性,治疗可分初、中、末三个阶段:初期邪实者,应予消散为主;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扶正除积。配合理气消积、消瘤散结、补益气血等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在临床中发现,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根据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子宫肌瘤患者中,瘀血质和气虚质的人群易发子宫肌瘤。气虚质的人群表现为:肌肉不健壮,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倦,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异常等;瘀血质的人群表现为:瘦人居多,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或紫,舌质黯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因此,体质具有可调性。
在子宫肌瘤较小、处于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较轻的阶段,甚至在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通过饮食调养、药物治疗、精神调节、体育锻炼等途径来调整病理体质。饮食宜性温平味辛甘,忌性寒味苦酸,尤要注意忌冷饮,多食香菇、茄子、山楂等活血祛瘀之品,必要时可用疏利气血的三七、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等中药,达到调整体质的目的。
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
心理护理: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为患者提供表达内心焦虑、恐惧的感受和期望的机会。帮助患者减轻无助感,消除其不必要的顾虑,增强康复信心。
缓解症状:护士应严密观察并记录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协助医生完成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备血、查验血型、交叉配血等。按医嘱给予止血药和子宫收缩剂,必要时行输血、补液、抗感染或刮宫止血。做好手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处理,保持病人的外阴清洁干燥,如黏膜下肌瘤脱出宫颈口者,应保持其局部清洁、预防感染,为经阴道摘取肌瘤做好术前准备。
健康教育:保守治疗的病人需定期随访,应3-6月定期复查,期间监测肌瘤生长状况、了解病人症状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和医生联系,修正治疗方案。
指导病人出院后1个月到门诊复查,了解病人术后康复情况,并给予术后性生活、自我保健、日常工作恢复等健康指导。如有不适或异常症状,及时随诊。
子宫肌瘤的术后营养
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0公斤,患肌瘤的风险增加21%,因为肥胖的体质比较容易合成雌激素。因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子宫肌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一般来说,患有子宫肌瘤宜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饮食:控制饮食,尤其减少油脂和含脂肪高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类雌激素类的食品,如豆类、蜂王浆;均衡饮食:多食富含vitA、vitB、vitC、vitE的食品,如瘦肉、胡萝卜、西红柿、南瓜、新鲜蔬菜水果、适量坚果。
子宫肌瘤术后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术后宜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细软的面食、少量的瘦肉类、少量的蔬菜和水果、暂忌食豆类和奶类,或选择低乳糖的牛奶,避免产气引起腹部的不适;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女性由于出血量多,往往造成缺铁性贫血,严重之时,患者会有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不良症状,建议多吃些补血食品。如桂圆、红枣、牛肉、芝麻、黑木耳等;维持低脂肪食物,多吃瘦肉、鸡肉、鸡蛋、鹌鹑蛋、鲫鱼紫菜、水果等蔬菜及水果;饮食宜清淡,不食平时过敏的或容易过敏的食物如羊肉、虾、蟹、黑鱼等发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