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少年发现“肠套叠”!
近日,医院儿科超声检查室来了一位脸色苍白的急诊男童,该男童今年十岁,当天上午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呕吐……
检查中,超声科的李医生发现该患儿上腹部发现一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袖套”征改变的混合性包块,内回声欠均,探及环形彩色血流信号。“这是典型的“肠套叠”超声改变啊。”
凭借多年丰富的儿科超声检查经验,一看这典型的声像图,就考虑到“肠套叠”可能。但平素细心的李医生并没有因为“急诊”和“典型改变”就此完成检查,她仔细的探查着患儿腹腔的其他肠管,在该包块的套头的一端,她发现了另一个直径约5cm的实性低回声包块,“对了,这个就是引起‘肠套叠’的原因,这应该是一个大的肠道息肉,继发引起肠套叠”。找到病因,李医生内心的石头放下来了。
口唇黑斑引起重视!
正准备和患儿及家属说明情况时,李振红医生发现这患儿并非平日常见好发“肠套叠”的小儿,而是10岁多大小孩,另外这孩子的脸色、口唇怎么如此苍白,明显的贫血面容。
此外,还发现他的口唇有多处黑斑点,就像小孩玩耍抹了黑灰没擦干净那样,黑色素斑、息肉,黑色素斑、息肉......
“对了,应该是,是‘P-J综合征’!”李医生琢磨着、琢磨着,突然脱口而出:“对了,应该就是它,‘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简称‘P-J综合征’!”。
经过细心的检查,李振红医生把超声发现的“肠道息肉继发肠套叠改变”及时报告给临床医生,同时提示了“P-J综合征”的可能性。
最后,该患儿在我院小儿外科进行了手术,超声诊断与手术所见相符。
这些情况要注意!
“P-J综合征”,是显性基因遗传病,经典的三个特征是:1.黑斑;2.肠道多发息肉;3.家族遗传性。肠道息肉容易随着肠道蠕动而经常继发小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临近的一段肠腔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年龄6个月至2岁,3岁以后发病者,多存在原发病。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腊肠样包块。由于肠道套叠持续痉挛,肠管血运障碍,容易引起缺血性坏死及穿孔。
肠套叠95%为原发性,5%患儿(多为儿童)肠套叠继发于肠管的器质性病变,包括肠息肉、肠重复畸形、梅克尔憩室、腹部肿瘤等。超声检查方便快捷,费用低,图像典型,是诊断“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我院超声科月均诊断该病近20例,为解除患儿痛苦提供了及时明确诊断。
来源:中山医院
推荐热点(点图阅读)
觉得本文有用的点个?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