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
“重大危害”(majorhazards)
“重大危害设施(国内称为重大危险源)”(majorhazardinstallations)。
国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知识点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分类(8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
——总结于gb-、gb-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按照gb-,按以下两种情况判断重大危险源:
①单一品种时:q/q≥1,即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响应的临界量。
②为多品种时:q1/q1+q2/q2+q3/q3+……qn/qn≥1
式中:q为每种物质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q为生产场所或贮存区该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知识点三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和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知识点四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
是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gb/t-)
知识点五危险、风险与风险率
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是风险率(r),它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f)与事故损失严重程度(c)的乘积。
知识点六安全、事故与事件
安全:是指免遭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
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2第二节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知识点一安全生产中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
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与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健康”等方法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
(1)人的因素
(2)物的因素
(3)环境因素
(4)管理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包括各种设备、设施的触电,电工作业时触电,雷击等;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
(8)火灾,包括火灾引起的烧伤和死亡;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片帮)以及顶板垮落(冒顶)事故;
(12)透水,指从事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
(13)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适用于使用工作压力大于0.07mpa、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如汽油挥发)引起的爆炸;可燃性粉尘或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等;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指上述范围之外的伤害事故,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等。
3、按职业健康分类
参照年卫生部颁发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10类共种;
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如尘肺、氟可致氟骨症、焦油沥青致皮肤黑变病等。
职业病患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2)职业病目录:年颁布的《职业病目录》中有10类中职业病。
知识点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顺序
辨识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辨识:
1.厂址:
2.总平面布置:
3.道路及交通运输:运输、装卸、消防、疏散、物流等方面;
4.建(构)筑物:厂房生产(或库房物品)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
5.工艺过程
1)对新、改、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2)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和辨识;
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6.生产设备、装置:从设备的各种状态、操作、维修等方面。
7.作业环境: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等方面。
8.安全管理措施:
知识点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
(一)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直观经验分析方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侠参考先例的新开发系统。
1.对照、经验法
2.类比方法
(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
事件树
事故树
3第三节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知识点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
2、事故预防技术措施分类(按下列先后顺序选择)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
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3、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2)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
5)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7)个体防护、避难和救援。
知识点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1.安全技术措施
按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分: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电气安全技术措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措施(如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措施、场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措施等)、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措施等。(从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告;个防;救援的角度提出。)
2.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培训制度,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投入,职业健康管理等提出的措施。
常用的安全管理措施有:
1)建立或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5)加强安全生产检查
6)编制或完善应急预案
7)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
知识点三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方法
(一)确定措施计划编制时间
(二)布置措施计划编制工作
(三)确定措施计划项目和内容
(四)编制措施计划
(五)审批措施计划
(六)下达措施计划
(七)实施
4第四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知识点一隐患定义及分类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总局令第16号)指出: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利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知识点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职责
(1)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禁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3)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4)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
(5)应当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6)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和表彰。
(7)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8)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事故隐患监督检查职责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
(9)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1日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
(10)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11)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知识点三监督管理
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各级人民*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指导、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定期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账。
必要时,报告同级人民*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
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
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
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处罚;
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5第五节安全评价知识点一安全预评价
安全预评价——是在项目建设前,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用以指导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
知识点二安全验收评价
安全验收评价——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通过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或工业同区内的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
知识点三安全现状评价
安全现状评价——针对生产经营活动、工业园区的事故风险、安全管理等情况,辨识与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审查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现状评价结论的活动。
知识点四安全评价程序
安全评价程序主要包括:
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
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作出安全评价结论,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知识点五安全评价的内容
(一)安全预评价内容
1.前期准备工作,如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组建评价组;收集法律法规并分析基础资料等。
2.辨识和分析评价对象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
3.评价单元划分,以自然条件、基本工艺条件、危险和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便于实施评价为原则进行。
4.定性、定量评价,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5.提出安全技术对策措施;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其他安全对策措施。
6.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对象的符合性结论,给出危险、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明确评价对象建成或实施后能否安全运行的结论。
(二)安全验收评价内容
1.前期准备工作
2.危险辨识
3.单元划分
4.选择评价方法
5.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6.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6第六节职业病危害评价知识点一职业危害识别
(一)粉尘与尘肺
1.生产性粉尘
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3.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4.生产性粉尘的致病机理
5.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
(二)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1.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2.职业中毒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1.噪声
2.振动
3.电磁辐射
4.异常气象条件
(四)职业性致癌因素
1.职业性致癌的分类
2.职业致癌物引起的职业癌
(五)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条件下,接触生物性危害因素而发生的职业病。
知识点二职业危害评价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
1.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2.职业危害因素测定分析
(二)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
1.评价原则
2.评价的主要方法
3.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建设项目运行中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多个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作业人员职业危害接触情况、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工程控制情况、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掌握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或者存在的问题;并给企业提出予以改进的具体措施或建议。
知识点三职业危害控制
(一)工程控制技术措施
工程控制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工程技术的措施和手段(例如密闭、通风、冷却、隔离等),控制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使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容许的范围之内。
(二)个体防护措施
对于经工程技术治理后仍然不能达到限值要求酌职业危害因素,为避免其对劳动者造成健康损害,则需要为劳动者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应选用合适的防尘、防毒或者防噪等的个体防护用品。
(三)组织管理等措施
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加强组织与管理也是职业危害控制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预防控制规章制度,确保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有关要素的良好与有效运行,是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实现生产工作高效运行的基础。
7第七节安全生产检查知识点一安全生产检查的类型
安全生产检查分类方法有很多,习惯上分为六种类型。
1.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2.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3.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
4.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5.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6.职工代表不定期对安全生产的巡查
知识点二安全检查的内容
安全检查的内容
安全生产检查的内容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主要是查思想、查意识、查制度、查管理、查事故处理、查隐患、查整改。
硬件系统——主要是查生产设备、查辅助设施、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
安全生产检查具体内容应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确定。对于危险性大、易发事故、事故危害大的生产系统、部位、装置、设备等应加强检查。
一般应重点检查:
易造成重大损失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剧毒品、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设备、运输设备、冶炼设备、电气设备、冲压机械、高处作业和本企业易发生工伤、火灾、爆炸等事故的设备、工种、场所及其作业人员;
易造成职业中毒或职业病的尘毒产生点及其岗位作业人员;
直接管理的重要危险点和有害点的部门及其负责人。
知识点三安全检查的方法
1.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是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
通常是由安全管理人员作为检查工作的主体,到作业场所现场,通过感观或辅助一定的简单工具、仪表等,对作业人员的行为、作业场所的环境条件、生产设备设施等进行的定性检查。
常规检查主要依靠安全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检查的结果直接受安全检查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
2.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一般包括: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标准、检查结果及评价等内容。
编制安全检查表——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单位现行有效的的有关标准、规程、管理制度,有关事故教训,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文化、理念,反事故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计划,季节性、地理、气候特点等等。
3.仪器检查及数据分析法
有些生产经营单位的设备、系统运行数据具有在线监视和记录的系统设计,对设备、系统的运行状况可通过对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对没有在线数据检测系统的机器、设备、系统,只能通过仪器检查法来进行定量化的检验与测量。
知识点四安全检查的工作程序
安全检查的工作程序
1.安全检查准备
(1)确定检查对象、目的、任务。
(2)查阅、掌握有关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
(3)了解检查对象的工艺流程、生产情况、可能出现危险和危害的情况。
(4)制定检查计划,安排检查内容、方法、步骤。
(5)编写安全检查表或检查提纲。
(6)准备必要的检测工具、仪器、书写表格或记录本。
(7)挑选和训练检查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分工等。
2.实施安全检查
实施安全检查就是通过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仪器测量的方式获取信息。
(1)访谈——
(2)查阅文件和记录——
(3)现场观察——
(4)仪器测量——
3.综合分析
经现场检查和数据分析后,检查人员应对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检查的结论和意见。
一般来讲,生产经营单位自行组织的各类安全检查,应有安全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统一研究得出检查意见或结论。
知识点五提出整改要求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提出立即整改、限期整改等措施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自行组织的安全检查,由安全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整改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检查组应提出书面的整改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整改措施计划。
知识点六整改落实
对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从管理的高度,举一反三,制定整改计划并积极落实整改。
知识点七信息反馈持续改进
生产经营单位自行组织的安全检查,在整改措施计划完成后,安全管理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在整改措施完成后,应及时上报整改完成情况,申请复查或验收。
对安全检查中经常发现的问题或反复发现的问题:
?生产经营单位应从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设备系统的更新改造、
?加强现场检查和监督等环节入手,做到持续改进,
?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往期爆文推荐
安工大改革,哪些变化已确定?
趋势!注册安全工程师市场前景分析~
披沙拣金!《安全管理》第七章知识点汇总~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学习安工视频公开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