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黑眼圈吗?
期末考试将近,每日熬夜复习,目光日渐呆滞,眼圈逐渐泛黑。
虽然,黑眼圈本身既不会威胁健康,也不会造成疾病而引起任何病理性改变,但它却会使人看起来疲倦、悲伤、无精打采。而且,黑眼圈不仅影响你美丽帅气的外表,还可能预示着患者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的亚健康状况,值得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来了解黑眼圈的成因,以及如何消除黑眼圈的方法。
什么是黑眼圈黑眼圈(Darkeyecircles)又称“目胞黑”、“睑黡”,俗称“熊猫眼”是位于双侧眶下区环形的、色素均匀沉着的区域,西医称之为眶周黑变病,又称眶周色素沉着症。
黑眼圈是如何形成的中医理论
中医描述黑眼圈为两眼周围目胞呈黯黑色,“目黯黑”为其证名。《目经大成》描述其症状为“两目别弊,但上下外睑煤黑。”;《诊家正眼》曰:“目胞黑者,痰也。眼黑行走呻吟者,骨节酸痛,痰入骨也。眼黑面*,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伤寒眼下青色,主挟阴”眼圈青黑,瘀血外泛之象。中医学认为是由于“久病入络”,或肝气瘀滞而血行不畅,或脾气虚弱,痰湿内生而阻塞经络,皆使眼睑内血流不畅,出现眼圈青黑。此外中医学还认为,肝的本色是青色,肾的本色是黑色。如果肝肾阴虚,肝肾的本色外露也可导致眼圈青黑。
西医理论
现代医学则认为黑眼圈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体质、眼睛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静脉曲张、外伤等造成眼睑被动性(静脉性)充血所致。
1遗传体质有明确家族史的眶周色素沉着,称为家族性眶周色素沉着。且既无诱因,亦不伴任何疾患。
2睡眠与精神因素当人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时,自主神经会出现失调现象,导致血管血流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眼轮匝肌及眼睑皮肤的静脉血流淤塞。由于静脉血的颜色较紫暗,眼睑皮肤又薄,所以现出来的就是暗灰色或暗紫色的眼圈。同时,有科学家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入睡时间与黑眼圈有明显正相关,即黑眼圈最主要的原因是入睡时间晚,而不是睡眠时间的多少。例如:一个凌晨1点睡到早上9点的人(睡眠时间8小时)比一个晚上10点睡到早上5点的人(睡眠时间7小时)更容易形成黑眼圈。
3静脉曲张眼睑的静脉瘤或静脉曲张,及眼睑长期水肿,也会引起静脉瘀滞,形成黑眼圈。眼周皮肤是面部中最娇嫩的,最薄处只有0.5cm,随着患者的老化,皮下脂肪的减少和皮肤萎缩引起毛细血管的显露,颜色偏蓝。
4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除了引起鼻部的各种不适,过敏原会使血管扩张充血,且由于患者经常鼻塞,加重鼻梁两侧下眼睑的部位充血,形成顽固的黑眼圈。另外过敏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疾患治愈后遗留色素沉着也是黑眼圈的重要成因之一。
5其他疾病黑眼圈还是慢性肝病的外观反映,尤其是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肝肿大者。黑眼圈往往长期不能消退。平时嗜酒成性,使肝脏受到损害的人,如出现黑眼圈,有潜伏恶性病变的可能。
6营养缺乏如摄入营养物质不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和维生素以及长期吸烟的人,也会出现黑眼圈。黑眼圈更是吸毒者的特征之一。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C、硒等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和在皮肤中的沉着。维生素A或烟酸缺乏可增加光敏感性而出现色素沉着。
7神经精神因素临床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怒、抑郁、焦虑、睡眠不足、神经衰弱等可引起或加重黑眼圈。
黑眼圈的预防1充足的休息除了要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保持正确的睡姿,注意多仰睡而不是俯睡并尽量使用柔软的枕头。避免眼睛疲劳以减少眼部毛细血管发炎、静脉血流不畅而肿胀。
2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胡萝卜、番茄、绿叶蔬菜、玉米等。
3常做眼保健操经常对眼部周围的穴位进行按摩,对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消除黑眼圈都有帮助。
4运动锻炼有规律地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血管弹性、减少眼部毛细血管壁破裂的可能。
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以及运动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是减少黑眼圈发病率、保护身体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黑眼圈的预防》
《黑眼圈的成因分析》
《微针与艾灸治疗青年女性黑眼圈的临床比较研究》等
扫码
便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都遇到过,但如果超过半年以上不缓解的便秘,就要引起警惕了。今年45岁的杨先生从20多岁时就开始便秘,由于长期便秘,近一年来,只要大便时一用力,直肠就会脱出肛门外。
尽管已经出现脱肛现象,但他还是没有及时就医,直到忍无可忍,医院就诊。杨先生说,这么多年的便秘让他一直很焦虑、烦躁,也变得自闭,看过心理门诊,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私自滥用药物危害大
为了治疗便秘,杨先生经常自己开药方,去药店买来泻药服用,比如大*、番泻叶、麻仁丸、芦荟胶囊等中成药,至少用过十余种,而且形成了依赖性,不靠吃药便秘就无法缓解。医院金永贵主任表示,不少便秘患者都会像杨先生这样私自买来中成药服用,以为中药没有副作用,长期吃也没问题,但实际上会有很多副作用。这类泻药虽起效快、效果好,但长期应用会影响肠道水电解质平衡和维生素吸收,可引起不可逆的肠肌间神经丛损害,甚至导致大肠肌无力、药物依赖和大便失禁,严重者大肠肠壁变黑、变硬,即所谓的黑变病。因此不主张患者长期服用,仅建议短期或间断性服用。
像杨先生这样滥用药的患者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女性患者,如果长期服用含有大*、芦荟等成分的泻药,不仅会对肠道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引起内分泌失调等症。还有不少老年患者,由于长期便秘变得精神负担特别重,逢人便说自己的病痛,在就医时也要把病情反复说上好几遍,已经成了心理障碍。
如何判断是否便秘?
排便正常指每日排便1-2次,或1-2天排便一次;大便排出畅快,可排空粪便。由于饮食不当、着急上火等引起的便秘几乎每个人都出现过,但这样的便秘一般持续时间短,经过自我调节往往很快恢复。但是,当便秘超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可能成为慢性便秘。慢性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和(或)排便困难,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其中至少近3个月有症状,且至少四分之一的排便情况符合下列2项或2项以上:
————便秘自测————●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大便干
●排便时间长
●有排不尽感
有统计显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为15%-20%,84岁及以上可达20.0%-37.3%,在接受长期照护的老年人中甚至高达80%。年龄越大便秘发生率越高;男性发病率要低于女性;饮水不足、运动不足、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都是导致便秘的原因。
便秘有哪些危害?
便秘不仅会诱发痔疮、结肠癌等肠道疾病,还有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因便秘排便时费时费力,腹压增高、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便秘者排便用力屏气,直肠内压力增高,阻断静脉回流,容易形成痔;原有痔疮者,则会因便秘而加重。
慢性便秘的老年人,容易诱发或加重老年人直肠脱垂(即脱肛)。便秘患者粪便滞留在结肠,以至使粪便中各种致癌物质浓度升高,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增加老年人患结肠癌的风险。
另外,长期便秘及经常应用泻药者,易发生结肠黑变病。慢性便秘可导致患者坐立不安,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失眠、焦虑、抑郁。
如何预防便秘?
预防便秘一定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
首先要有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蔬菜瓜果富含可溶性纤维、维生素和水分,应成为慢性便秘人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摄入:应养成定时和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在感到口渴时才饮水,每天的饮水量以-ml为宜,每次50-ml,推荐饮用温开水或淡茶水。
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制定按时排便表,每天定时排便。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正常适宜的排便体位是蹲便,如果坐便,建议脚下垫一个小板凳,也有一定的效果。另外还要保持适度的运动。
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