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诊疗历史
1.红外诊断:
自公元前的希波拉底(希腊医生、世称医学之父)时代以来,人们就知道很多病症都伴随着体温的变化。但直到多年后的年,世界上才诞生了能够测知人体温度的水银温度计。Hardy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在年采用红外辐射原理,不用接触而准确的测量人体皮肤温度及其分布。
年美国Victoria医院外科医生RanLanson将红外扫描仪(Astheimer-Wermser型热图仪)用于乳腺肿瘤检查;
年5月,英国伦敦Middlesex医院的WalliamsK.L医生用红外红外扫描仪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乳房癌的热图;
年红外扫描仪正式用于临床;同年,纽约科学院举行了热像学术会议,之后,陆续召开了世界热像学术交流会议;
年全世界大约有10余种、总计多台热像系统供医疗诊断使用。
年,我国第一台HWX-1型医用红外热像仪样机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试用。
2.红外治疗:
年,国外把工业红外辐射技术用于临床治疗;
年,日本东京关卓郎医师来华讲学,首次向我国介绍了远红外温热疗法;
年,上海首先发表了“远红外在医疗上的应用”一文,报道了远红外辐射的临床应用;自此以后,红外治疗技术在我国犹如雨后春笋一样,获得了飞速发展;
80年代,我国红外治疗器在国内获得各种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40余项,获国际奖项20多项,红外治疗技术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3.我国红外治疗技术的临床
年之前,我国应用红外辐射技术,已可成功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有:
1)内科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冠心病、白细胞减少症、单纯性肥胖等;
2)儿科疾病
遗尿症、小儿支气管肺炎、婴儿腹泻、新生儿硬肿症等;
3)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偏头疼、神经衰弱、红斑性肢痛症等;
4)外科疾病
疖、急性乳腺炎(副乳腺小叶增生)、手术切口感染、小腿溃疡、烧伤、冻疮、注射后局部吸收不良、腹腔内脏周围粘连、慢性静脉炎、骨折、根骨刺、软组织挫伤和关节扭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部劳损、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纤维组织炎、关节风湿痛、前列腺炎、痔
5)妇产科疾病
会阴创口、盆腔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等;
6)皮肤科疾病
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荨麻疹、手足廯、斑秃等;
7)五官科疾病
电光性眼炎、急性鼻窦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声音嘶哑等。
红外辐射在人体内的吸收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人体由外向内,由皮肤、脂肪、肌肉和内脏组成。皮肤又分为表皮和真皮。前者又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生发层(包括棘细胞层和基层细胞层),后者又有乳头层和网状层。皮肤总厚度为0.5~4㎜,平均为2㎜.
利用激光器、发光二极棒、纤维光学以及固态探测器,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带血管的皮肤结构。表皮不包含血管,死细胞不断从表面排除。真皮则包含了许多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网络。
毛细管是类似发针一样的环路,长约0.3㎜,直径约10um,它们把营养物质带到真皮和表皮之间的结合处,从而在该结合处更新细胞。毛细血管壁实际上是营养物质和废物交换的场地。毛细管通常与表面呈垂直向,然而,在接近指甲和指甲缝,毛细管环路与表面是平行的,用低倍显微镜可以看见这些毛细管环路。
对皮肤中营养血流量的测量是很复杂的,因为皮肤在温度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短的肌肉直接动脉--静脉分路主要出现在手指、脚趾、手掌以及脚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们是关闭的。这些短血管受到热刺激之后会打开,从而给毛细管加分路,使血流量增加倍。
红外辐射进入人体前,要受到皮肤的反射,对红外辐射的反射与皮肤色素密切相关,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对红外辐射的反射率为0.55~0.62;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对红外辐射的反射率为0.42;当皮肤充血时,反射率平均为0.34。至于人体皮肤对红外辐射的散射则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但是,在真皮中,从纤维性细胞上的散射则是限制辐射穿透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带血管的真皮中的吸收取决于血色素,如包含在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
(一)人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
人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取决于红外辐射的波长和皮肤的状态。人体皮肤含70%水,因此它的吸收光谱近似于水。人体红外吸收光谱有两个吸收峰,即2.5~4um和5.6~10um.根据匹配吸收理论,当红外辐射的波长和被辐照物体的吸收波长相对应时,物体分子产生共振吸收。这样,远红外辐射(3um以上)恰与皮肤的吸收相匹配,形成最佳吸收。
(二)红外辐射在人体中的穿透深度
所谓穿透深度,是指进入人体的红外辐射的强度下降到起始强度的50%时的深度。
远红外辐射的热效应较强烈,在活体条件下,由于受辐照而产生的热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皮下及身体其他远隔部位,故而红外辐射的作用深度可超过1㎝。关卓郎以热素温热器(穴位远红外辐射器)照射人体15min后,测出皮下1cm深处可升高温度3.2℃,2cm处升温1.6℃,甚至在距离表皮4cm处仍可有温度升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除了考虑热射线的不同波长外,还要考虑到被辐照组织的血液循环因素。
实验证明,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内的温度,受远近红外辐射的影响结果是类似的。但是,远红外辐射在皮肤中吸收较多,通过介质传导和血液循环可以使热量到达组织深部,因此,临床上较深部位的疾病也可以是远红外辐射的适应症。
(三)红外辐射的生理效应
红外辐射的生理效应主要由热引起,反映在局部和全身两个方面。
局部反应包括:浅小动脉,浅毛细血管和浅静脉的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毛细管内压增加,静脉压也增加;局部组织代谢增加;淋巴形成增加;吐噬作用增加;局部免疫能力增加;肌张力降低。
全身反应包括: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免疫能力增加;肌张力降低。
(四)红外辐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通过毛细血管镜的观察,证实红外辐射的确可使皮肤血流增加。红外辐照射皮肤,除皮温有明显增高外,还可通过神经-体液反射机制引起远隔部位的血管扩张,使肢体末梢微循环得到改善。
根据许多实验结果分析,远红辐射作用于皮肤后,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舒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血管张力降低,血流充盈增加。
随着血液循环的改善,舒血管活性物质浓度降低,并被血液中的酶所分解,继而引起血管收缩,充盈减少。在血液减少时,该处将积聚较多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在局部引起血管张力降低,血管充盈增加。如此循环引起血管舒张和收缩反应,从血流图也可以得到证实,也表明热效应持续时间较长。至于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及其受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制约是不言而喻的。红外辐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机制可能有下述两个方面。
1.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
第一种途径:红外辐射的热效应引起皮肤升温,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沿传入神经由丘脑下部前侧-交感神经-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
第二种途径:热-血管-血液温度升高-血管周围神经丛兴奋-轴突反射-血管扩张。
2.形成血管扩张性物质
较强烈的热-组织-组织蛋白微量变性-形成组织胺或血管活性肽-血管扩张
(五)红外辐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的保护反应,具有下述功能:
(1)防御功能;
(2)稳定功能;
(3)免疫监视功能。
免疫的防御功能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细胞免疫是指T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作用为清除,破坏或杀灭异物和靶细胞,已达到免疫作用。体液免疫是指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结合,将其杀灭,并为抗感染免疫反应。
现阶段,由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加深了对免疫机能本质的认识,例如,现今认为,在特异性免疫中有非特殊异性起作用,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有特异性因素起作用。这一原理对深入理解物理因子对免疫机能的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
近年来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红外辐射确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六)红外辐射对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消肿和消炎作用
其机制可能通过下列几条途径来实现:
1.红外辐射的热作用通过神经体液起到回答性反应。其回答性反应包括:消除病理过程:恢复破坏了的生理平衡:提高面部和全身抗病能力并降低对致癌因子的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功能,有利于吐噬细胞趋向病灶;加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达到消炎抗菌之目的。
2.红外辐射的热作用使皮肤升温,使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充盈,血流加速,血循环加强。如此,既可扩大红外辐射的热效应,又能增强组织营养,活跃组织代谢,提高细胞供氧量,改善病灶区德缺血缺氧状态,加强细胞再生能力,控制炎症的发展并使其局限化,加速病灶的修复。
3.由于红外辐射热效应,改善了微循环,或建立了侧枝循环,增强了细胞膜的稳定性,调节了离子的浓度,抑制了炎症介质的释放,使炎症介质浓度减低,改善了渗透压,促进了有毒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加速了渗出物的吸收,导致炎症水肿的消退。。
总的看来,红外辐射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消肿和消炎作用,那是热作用引起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的继发效果。
(七)红外辐射减弱肌张力的作用
红外辐射减轻肌张力有两种途径:
1.对于骨骼肌
热→皮肤→血管内血液传递或热传导→肌肉→肌肉温度升高→Y纤维兴奋
2.对于胃肠平滑肌
往往加热于腹壁浅层,可使胃肠平滑肌松弛和蠕动减弱,并认为这是反射作用的结果。
(八)红外辐射的镇痛作用
红外辐射的镇痛作用大致可通过三条途径
1.红外辐射的热作用,引起吗啡样物质释放,使局部组织五羟色胺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神经末梢的兴奋性。
2.由于血液循环改善,水肿消退,直接减轻了神经末梢的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作用。
3.提高了痛阈。
声明: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之用.部分图片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