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皮肤科
开放共享积极共赢
每周五
18:00
追更新·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右下点在看
张志礼教授论调和阴阳之法
在皮肤科的应用
调合阴阳的理论依据
张志礼教授认为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着朴素的唯物辩证观点、整体观念,重视增强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以及协调机体内部的平衡。
阴阳学说被中医学用来阐明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其贯穿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又《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的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相互消长,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最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阴阳的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由于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总概括,所以任何疾病,无论其临床表现如何错综复杂,均可以阴阳作为辨证的总纲。调和阴阳的具体实施,必须从脉、证、脏腑、经络诸方面分析阴阳失调的各种病理状态,采取补偏救弊的措施,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人体内外才能协调和谐。张志礼教授因此特别强调,应该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调和阴阳的重要意义。
阴阳失和的临床表现
《灵枢·通天》云:“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和平”乃谐和致平之意,即在生理状态下,人体自身脏腑、经脉、气血的功能活动及调节能力正常,阴阳调畅、身体健康。如果因为劳役过度、气候异常、环境改变、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破坏了阴阳的平衡协调,导致阴阳的偏胜、偏衰,疾病就会随之产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张志礼教授指出,在皮肤科临床上,许多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重症,常与阴阳不调有关,这些阴阳不调的病例大多有些共同的特点。如:不定时的头痛、头晕,手足常发凉,而手足心又发热;自觉畏寒,又有五心烦热,腰疼;有时出现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等证,如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潮热盗汗,或见睡眠不实、多梦易惊;有时出现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等证,如口舌生疮、口渴唇裂,而又经常出现腹胀、腹泻、腹痛等症;妇女则常有经血不调,带下淋漓,甚或尚未初潮的女孩却有白带;男子还可因肾虚而出现遗精、早泄、阳痿或阴囊寒冷等症,甚或出现神经衰弱、记忆力极度减退、神志错乱、视物不清等症状。脉象多表现为寸关弦滑、双尺沉细,或见旁实中空的芤脉,或三五不调的涩脉;在皮肤上的表现则是多种多样的,但无特异性,如面部蝶形红斑或面部蝶形黑斑、结节性红斑、皮肤瘙痒、脱发等。最常见的病种是狐惑病(类似白塞病)、红蝴蝶疮(类似红斑狼疮),特别是这些病经过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更明显地表现为阴阳不调。此外,皮肤瘙痒症、斑秃、皮肌炎、硬皮病等病证属阴阳不调者亦非罕见。总之,对皮肤科疾病中出现上述表现者,应首先考虑阴阳不调。
“以平为期”的调和原则
人身之气,合于天地,“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张志礼教授认为,既然阴阳的盛衰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调整阴阳的盛衰,泻有余、补不足,以使人身的阴阳由“不和”变为“和合”,恢复机体内稳态就是治疗的当然原则,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具体来说,在药物治疗方面,利用药物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偏性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失衡状态的目的,但应当力求能够中病即止,恰到好处。因为药物的过度使用,无论是祛邪还是补益,均可导致新的阴阳失和的状态,轻则损伤脏腑气血,重则贻害生命。因此,祛邪之法,就应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素问·五常*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原则。
针灸治疗上,既要明确阴阳在针灸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审之阴阳,刺之有方……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灵枢·寿夭刚柔》);也要在具体操作时,“适事为故”,以避免“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灵枢·九针十二原》)。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需要定时、定量及五味的适量摄取,“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要注意“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味过于苦,脾气不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以求“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情感过激,欲望无制,超过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造成人体阴阳失和、形神相失,所谓“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逆,脉满去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灵枢·本神》)。情志的失调同样也会对许多皮肤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调畅情志更是调和阴阳的重要内容。
《素问·宣明五气》载“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劳则易耗气血,易伤心脾,致积劳成疾,或加重病情;过逸则易致人肢体不用,气血不畅。日常生活中适度地劳逸结合,动静平衡,才能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总之,在养生调摄方面,应该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警惕“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
张志礼教授指出调和阴阳的方法,概括地分为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
损其有余,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的病证,应当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来治疗,皮肤科治则中的“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活血化瘀”“除湿利水”等治则均可归入此类。在阴阳偏盛的病变中,如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以扶阳或滋阴之法。
补其不足,是指对于阴阳偏衰的病证,运用“虚则补之”的方法予以治疗的原则。
补益肝肾法常用于治疗肝肾亏损,面容憔悴,体弱羸瘦,虚烦不眠,骨蒸潮热,低热缠绵,腰膝酸软,手足不温,舌红少苔或舌淡体胖,脉沉细无力等症。通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全身性、发热性皮肤病后期,属肝肾阴虚、肾阳不足及阴阳两虚者。在皮肤科常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白塞病、剥脱性皮炎、重症药疹的后期治疗,亦常用于色素性及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皮肤疾病如黑变病、*褐斑等。一般肝肾阴虚常用左归饮、六味地*汤加减,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沙参、麦冬、女贞子、枸杞子、牡丹皮、茯苓、泽泻等;肾阳虚常用右归饮、金匮肾气汤加减,药用制附子、肉桂、桂枝、熟地*、杜仲、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仙茅、淫羊藿、怀牛膝等;阴阳两虚者常以上诸药合并加减使用。
补益气血法适用于气血虚衰,或久病耗伤气血者,临床常见于严重皮肤病后期或慢性皮肤病久治不愈,或见于感染性皮肤病恢复期。临床常出现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上热下寒,上实下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等不调和症状。常用方:气血两虚者用八珍丸、十全大补丸加减;阴阳不调者可用冲和汤、八珍益母丸加减。常用药有*芪、*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精、丹参、太子参、益母草等。气虚重者可用人参;血虚重者可用阿胶;重者气损阳虚可用附子、肉桂。
除了以上常用的调和阴阳方法,张志礼教授还继承了赵炳南先生调和阴阳的临床经验,即以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钩藤四药为调和阴阳的基本方。藤主交通,性多蔓延,循行经脉,无所不至。天仙藤味苦性温,入肝、脾、肾经,苦主疏泄,性温得以通经,故可活血通络,而使水无不利,血无不活,风无不除,周身上下得以调达。鸡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入心、脾二经,功能活血舒筋,可祛瘀生新,乃行血药中之补品,可治腰膝酸软、麻木瘫痪、月经不调等症,长期服用可调理气血之运行。首乌藤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肝、脾、肾经,功能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可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能引阳入阴。钩藤味甘性凉,入肝、心包二经,其轻能透发,清能泻热,故可清热平肝、息风定惊、舒筋除眩、下气宽中。以上四药合用,可通行十二经,行气活血,通调血脉,舒筋通络,承上启下,以达调和阴阳之功。
在临床应用时,肾寒者可加用菟丝子、枸杞子培补肾气、补肾益精;加女贞子滋肾益肝;加车前子利水通淋而不扰动真火。四药合用可收生精益气、滋补肝肾、强壮筋骨、通淋利水之功,有调和阴阳水火之效。如有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时,可用紫石英,上能镇心,下能益肝,其性缓而补,可治心神不安、肝血不足,配绿萼梅以消头眩、心悸。如兼心率减慢,血压偏低时,可加用龙眼肉、荔枝肉和合欢花、合欢皮。石莲子可补血健脾、益肝宁心,服之可令五脏安和,神气自畅。对口腔溃疡多年不愈、阴虚相火妄动者,可加用紫油肉桂(或上肉桂)少许,以引火归元,并可配合治标之药金莲花、马蔺子、锦灯笼等标本兼治。
总之,阴阳不调在临床上的表现十分复杂,在皮肤病方面的表现亦是千变万化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对于皮肤病一定要仔细审证,对确属阴阳不调所引起的皮肤病,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内治、外治兼施,才可取得较快的疗效。
②阴阳不调是皮肤病理改变的内因,皮肤病理改变是机体阴阳不调的外象,由阴阳不调到引起皮肤发生病理改变,其间需要有个过程,所以当用药治疗后,内部阴阳调和到皮肤病的好转或痊愈,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医者或患者对此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密切地合作,坚持治疗。医者切忌朝方夕改,用药变化太快,患者亦不可朝三暮四地乱投医。只有坚持一段时间的治疗,待体内阴阳不调改善后,疗效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小编说
今日惊蛰,万物复苏,春雷始鸣,昆虫萌动,正值生发之时,宜保护体内阳气,应选用温养阳气的食物和药物,以养肝护肝为主。此时,南方阴雨连绵,湿气困脾,宜食健脾运湿的药膳,如橘红蜇皮鸭肉汤、淮扁茯苓炖瘦肉、砂仁白术猪肚汤等。(参考自《四季药膳养生》、《春季节气养生药膳指南》)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