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变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收藏眼科诊疗规范3结膜病下
TUhjnbcbe - 2021/4/23 19:01:00
北京治雀斑最好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紧急提醒!!

洛阳家长注意!

又到了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近日在福州市艺术幼儿园,

已经有班级因多人感染而停课。

家长们生怕孩子患上了这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传染病。然而最近,福州却出现了一种新型手足口病,医院儿科,这周已经发现了四五例,病发时有点像水痘,全身长满疱疹,很是凶猛。而这种由柯萨奇病毒A组6型病毒(即CV-A6病毒)引起的新型手足口病,即使孩子曾得过传统手足口,依旧还会感染。

发病像水痘

医院本周发现多例

3岁男孩小明就是这种新型的手足口病。上周开始,他突然就发起来高烧,一度烧到了39℃。生病后的小明每天很烦躁,饭也吃不下。小明的妈妈发现,他的嘴里长了个水疱。还没来得及带孩子去看病,第二天,小明脸上、身上、手脚都开始冒出大片的疱疹,米粒大小,小明还只喊痒,想要去抓。

“这是得了水痘吗?”小明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医院儿科的王滔主任。王滔主任仔细检查了小明,排除了水痘的可能。“水痘一般不会长在脚上,这是手足口病。”王滔主任说道。

对此小明妈妈有些疑惑,她印象中的手足口长得都是小小的皮疹,而且不痛不痒,怎么儿子的手足口病表现不一样呢?

“病毒会变异,出现新型病毒。”王滔主任解释,小明得的,就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A组6型病毒(即CV-A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是近年才出现的,与传统CVA16、EV71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皮疹表现明显不同。我国多地这种新型手足口病爆发,医院这周也发现了四五例。

经过隔离及抗病毒的治疗,小明的手足口病正在慢慢好转。

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家长们焦虑不已,生怕孩子患上了这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传染病。这不,南京也发现了这种案例!

经专家诊断

萌萌的疱疹密集、皮疹壁薄

(与普通的手足口病感染皮疹明显不同);

整个躯干,双侧上肢、

双侧臀部及大腿的皮疹为主,

伴有明显瘙痒。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做好心理准备-

↓↓↓

传统型和新型手足口病有啥区别?

传统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

皮疹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皮疹壁厚,不易破溃。

新型手足口病(CV-A6感染):

皮损累及范围较大,疱疹密集,多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并伴有瘙痒、疼痛;

早期皮疹表现为皮肤颜色的米粒大小丘疹,周围略有红晕,随后疱疹很快增大,形成薄壁疱疹,部分皮疹可以融合;随病程进展出现破溃、结痂并伴有脱皮;部分患儿恢复期容易出现指(趾)端脱皮,约20%左右患儿在恢复期病程2–4周后出现脱甲病。

CV-A6型手足口病症状有哪些?

1皮疹分布

相对于其他病原体,CV-A6型病毒引起的皮疹分布较为广泛,在上臂、大腿等躯干部位的比例相对较高,约占20%。

2脱甲

约30%的病例痊愈后会出现指甲脱落现象,而其他病原体这一比例则不足5%。

3结痂

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病例治愈后可留下硬痂,而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不会留痂。

4其他症状

有些病人可无皮疹,而仅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新型手足口病更严重吗?

王滔主任介绍,CV-A6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看起来比传统型的要凶猛,临床症状更明显,皮疹等情况看起来特别可怕。但事实上,CV-A6一般不累及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的重症比例反而比EV71及CA16病毒感染的要小,家长不用太担心。不过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特征与其他病原体有所不同,所以易被误诊或漏诊。

和传统一样,新型手足口也是这么传染的:

①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②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③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除了已经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还有一种隐性感染者,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其中,很多患儿的家长们就是隐性感染者。

因为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很广,如果作为孩子的家属接触了致病性的肠道病毒后,没有做好及时的清洗,就很有可能把病毒传播给家里的孩子。

而一般呆在家不出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5岁以下的儿童,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你感觉你把孩子隔离在家了,孩子还是得了手足口病的原因。

得过传统手足口病还会感染

新型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的一种传染病,但肠道病毒有很多种,导致生病的就有3大类、若干小类。

每年流行的肠道病毒种类不尽相同,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所以即使之前得过手足口病,对不同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也没有免疫力,一年之间多次得手足口病的患儿也是大有存在的。

打疫苗有用吗?

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只有EV-A71型灭活疫苗,而该疫苗只能预防EV-A71感染的手足口病。所以就算打了预防针,如果是其他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孩子仍然还会得病。

不过,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因此接种疫苗还是可以有效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

如何应对新型手足口病?

如果症状较轻,在孩子患病期间家长可做好家庭护理,等待自愈,并采取以下两种治疗方案:

1、对症治疗(比如退烧),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果发烧体温太高,可以给孩子吃退热药物;

2、支持治疗(比如多喝水)为主,不要给孩子乱吃药,孩子生病期间,胃口可能不大好,不必强制孩子一定吃东西,可以准备一些温凉的软质或者流质的食物,注意少吃多餐。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警惕重症病例的发生:

1、持续高热不退,超过24小时,即使口服退热药也很难退热,小便明显减少,烦燥不安;

2、频繁呕吐,特别是喷射状的呕吐;

3、头痛难忍;

4、精神萎靡,烦燥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

5、出现肢体抖动,站立不稳的情况;

6、呼吸急促,或者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这些症状都预示着孩子的病情严重。

高峰季节预防手足口病,

做好这几点!

十八字口诀:“打疫苗莫轻视,勤洗手多通风,吃熟食勤锻炼。”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减少或避免到游乐场所等人群集中的地方玩耍,以防感染。一般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不过我省温度高,即使刚入秋的时候也较多。

发病后及时居家隔离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居家隔离期间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

高热不退时密切

TUhjnbcbe - 2021/4/23 19:01:00

直播通知

?高视在线直播讲座《欧堡超广角的应用经验与理解》

?2月16日,周四7:30-9:00

?课程号:

?课程密码:

第三节衣原体性结膜炎沙眼一、定义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炎。因在睑结膜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呈沙粒样,故称为沙眼。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解放前是我国致盲的首要眼病。二、病因沙眼的病原菌是沙眼衣原体(12型)A、B、Ba、c型。沙眼衣原体侵入睑结膜和穹窿结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头,使上皮层粗糙不平。结膜上皮下组织发生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局限性聚集,形成滤泡,滤泡变性、坏死,继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角膜缘血管扩张并向中央发展,伴细胞浸润,开始位于浅层,继而向角膜深层发展,初呈帘状,严重者可侵及全部角膜。急性期:少儿多发,双眼发病。异物感、畏光、流泪。粘液/粘液脓性分泌物。慢性期:仅有眼异物感,不适。晚期有并发症的症状。急性期:睑球结膜充血,乳头增生,穹窿部滤泡,角膜上皮炎。慢性期:充血减轻,结膜肥厚,乳头,滤泡融合,上睑及上弯窿显著。逐渐为网状瘢痕代替。角膜血管翳。血管翳末端可有浸润,角膜缘滤泡吸收后形成Herbert小凹。根据年全国第二届眼科学术会议制定标准:I期——进行期(活动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II期——退行期:上睑结膜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变为瘢痕,仅留少许活动病变。Ⅲ期——结瘢期:上睑结膜活动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根据活动病变(乳头和滤泡)占上睑结膜面积多少分为:占1/3面积以下者为轻(+),占1/3~2/3面积者为中(++),占2/3以上者为重(+++)。国际上常用的分期法即Maecollen分期法:I期——浸润期:睑与穹隆结膜充血肥厚,上睑比下睑明显,开始有滤泡和角膜血管翳。II期——活动期: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III期——瘢痕前期:同我国Ⅱ期。Ⅳ期——瘢痕期:同我国Ⅲ期。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无自觉症状,体检时发现。2.有异物感、流泪、畏光,有粘液性分泌物,角膜上有血管翳,视力减退。3.检查见睑结膜充血,有乳头增生,滤泡形成,且有角膜血管翳形成、结膜囊瘢痕出现。(二)实验室检查1.细胞学检查可找到巨噬细胞、网织细胞,胞质内有沙眼包涵体,进行病毒分离可找到沙眼衣原体。2.血清学检查,可发现抗沙眼衣原体抗体,既有种群抗体,也有型抗体。用免疫荧光技术易查出来。(三)诊断标准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制定:1.上睑板结膜和上穹隆部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两者兼有。2.上穹隆和上睑结膜有瘢痕出现。3.角膜血管翳。4.结膜刮片染色检查有沙眼衣原体。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之一者可诊断沙眼。(四)鉴别诊断1.结膜滤泡症滤泡多见于下睑及下穹隆部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境界清楚,滤泡间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亦无自觉症状。2.慢性滤泡性结膜炎青少年多见,为颗粒杆菌感染,下睑结膜和下穹窿滤泡,大小均匀,排列整齐,轻度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3.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奇痒,季节性强,睑结膜上的乳头大,扁平且硬,上穹隆部无病变,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4.包涵体性结膜炎滤泡以下睑和下穹隆结膜为主,急性期脓性分泌物。无角膜血管翳和结膜瘢痕形成。1.睑内翻倒睫因睑板肥厚和瘢痕收缩使睑缘内翻,多发于眼睑,睫毛刺向眼球,使角膜混浊或角膜溃疡,2.上睑下垂睑结膜与脸板被细胞浸润,且增生、肥厚,重量增加,加上muller肌肉受细胞浸润,使上睑提肌作用降低。3.睑球粘连穹隆部因结膜瘢痕收缩而缩短,以下穹隆为显,甚至穹隆部完全消失。如角膜同时有病变可发生粘连。4.角膜混浊重症角膜血管翳常遗留角膜混浊:睑内翻时,睫毛刺向角膜致角膜溃疡、角膜混浊。5.实质性结膜干燥症由于结膜广泛结瘢,使杯状细胞和副泪腺分泌功能受到破坏,同时泪腺的排泄管因结膜瘢痕而闭塞,结膜囊内无粘液、泪液,使结膜和角膜不能湿润而发生干燥和混浊,导致角膜和结膜上皮发生角化。6.慢性泪囊炎病变累及泪道粘膜,使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四、治疗原则上以局部用药为主。重症沙眼除滴眼药外,还可辅以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局部点用0.1%利福平,0.5%金霉素眼药水,10%一15%磺胺醋酰钠眼药水,每日3-6次。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眼膏,晚上涂眼。连续用药3个月。全身用四环素、磺胺或红霉素,用于急性期或重症沙眼。儿童和孕妇忌用四环素。2.手术治疗(针对并发症):有乳头、滤泡者可用消毒纱布、棉签摩擦;滤泡多者可行压榨术,局麻下以轮状镊子挤破滤泡,排出其内容,同时合并药物治疗,促进痊愈;有倒睫者应拔除或电解;睑内翻者用手术矫正。慢性泪囊炎可行泪囊摘除术或泪囊鼻腔吻合术、角膜混浊可行角膜移植术。加强卫生宣教,改善环境卫生。防止接触感染。沙眼并发症多,常造成不良后果。病程长,难以治愈。

包涵体性结膜炎一、定义包涵体性结膜炎(inclusionconjunctivitis)是由沙眼衣原体中眼—生殖泌尿型即D~K型衣原体感染所致的结膜炎。性传播疾病,多见于青年、成人,可伴有阴道炎、宫颈炎或尿道炎。二、病因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抗原型D~K通过接触传染,感染途径是尿道、生殖道分泌物感染,也可通过游泳池间接感染。新生儿可通过产道感染。(一)病史明确病人眼红持续时间及既住治疗史,捡查有无伴发的阴道炎、宫颈炎、尿道炎,有无与衣原休病人性接触史。(二)临床表现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眼睑粘连(晨起加重),眼红(结膜充血),异物感,下睑和穹隆部结膜滤泡,耳前淋巴结肿大和(或)细小、灰白色周边上皮下浸润,但不形成溃疡,不留瘢痕,无角膜血管翳。新生儿早期乳头增生,晚期滤泡形成。角膜上皮或上皮下受侵犯,(三)实验室检查(1)裂隙灯待查。(2)成年病人可直接行衣原体免疫荧光检查及结膜衣原体培养。(3)可考虑结膜囊刮片Gimsa染色,在新生儿的上皮细胞、颗粒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胞质中可见嗜碱性包涵休。在分泌物中可找到大量多形核白细胞,结膜刮片中可找到包涵体。(三)鉴别诊断淋菌性结膜炎:起病急,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常致角膜溃疡和角膜穿孔。视力严重障碍,分泌物涂片中可找到淋球菌。三、治疗1.四环素—mg口服,4次/日;多西环素mg口服,2次/日d;红霉素一mg口服,4次/日。病人及其性伙伴应同时治疗3—6周。2.局部用0.1%利福平、10%—15%磺胺醋酰钠液滴眼,每日4-6次,亦可涂红霉素眼膏。每日2—3次,使用2—3周。新生儿在未确诊前可按淋菌性结膜炎处理。1-3周内,依病情而定,病人及其性伙伴应同时就诊,排除其他性传播疾病,并采取措施,预防二次感染。注:小于8岁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四环素。

第四节变应性结膜炎变应性结膜炎一、定义是由于眼部组织对某一过敏源发生超敏反应所引起。许多微生物或其他物质均可成为致敏源。致敏源可能是细菌蛋白质,动物蛋白质、花粉、粉尘、食物、药物等。春季结膜炎一、定义春季结膜炎(vernalconjunctivitis)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变应性结膜炎,季节性(春、夏季)发作,过敏反应病史,多见于幼儿,尤其男孩,常双眼发病。每年复发,轻症者3-4年后即不再发,重症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二、病因致病原因可能是对空气中游离的花粉或其他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所致。本病无传染性。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双眼难以忍受的奇痒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灼热感,天热或揉眼后更甚。分泌物粘稠,丝状,畏光、流泪及异物感等症状轻微。按其病变部位,临床上分为:1.睑结膜型病变不侵及穹隆部为其特点,下睑结膜不受侵犯或仅有轻度病变。上睑结膜有大而扁平的乳头,大小不一,满布睑结膜上,似铺路的卵圆石样。分泌物不多,牵引呈丝状。2.角膜缘型睑裂部角膜缘附近,可见一个或多个*灰色胶样隆起结节,相应处球结膜充血,睑结膜型和角膜缘型均常见细微的血管翳及浅层上皮角膜炎。3.混合型上述两种病变同时存在。(二)实验室检查1.分泌物或结膜刮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2.血、泪液中IgE含量明显增高,可用免疫荧光标记检查抗体。(三)鉴别诊断巨乳头性结膜炎:见于戴角膜接触镜或装义眼患者。病变主要在近穹隆部,其他症状及体征均相似。四、治疗1.2%—4%色甘酸钠眼药水(膏)点眼,每日4—6次;用1/0肾上腺素溶液或1%麻*碱溶液滴眼可减轻症状。2.0.5%可的松或0.%地塞米松眼药水(膏)点眼,每日4-6次,症状消退迅速,但不能根治。3.口服阿司匹林,每日0.6g,一周后每周0.6g维持。4.用β射线照射,有良好效果。5.发病季节可戴防护镜,尽量避免外界花粉、粉尘、强光等的刺激。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过敏性结膜炎一、定义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conjunctivitis)是接触或吸入某种抗原导致的速发型或迟发型过敏性结膜炎症。主要为痒感,浆液性分泌物,有过敏病史。可伴全身过敏症状如哮喘。二、病因速发型过敏的抗原有花粉或干草等,如枯草热型结膜炎;迟发型过敏可由局部用药引起,如阿托品、毛果芸香碱、丁卡因、汞制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药物过敏性结膜炎)。三、诊断1.临床表现双眼突然发病,眼睑短时间内迅速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乳头,有浆液性分泌物,眼痒。耳前淋巴结无肿大。2.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可找到嗜伊红细胞增多;血、泪液中IgE增加。四、治疗1.原则消除过敏因素,停用致敏药物,或对特殊致敏源作脱敏治疗。2.局部用药0.5%可的松或0.%地塞米松眼药水(膏),每日4—6次。局部冷敷可减轻痒感。3.全身用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阿司咪唑、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异丙嗪等,还可用钙剂,如钙片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溶液。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

泡性角膜结膜炎一、定义泡性角膜结膜炎(phlyetenularkeratoconjunctivitis)是由微生物蛋白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二、病因新观点多认为本病是感染免疫机制。一种由多种微生物蛋白质(如细菌中的结核菌素、金*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体和寄生虫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不良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易诱发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营养不良和过敏体质者。患者常伴发眼睑、颊部、耳鼻及身体其他部位湿疹、淋巴结核、骨结核等。早期结膜腺样层内有大量慢性炎性细胞致敏浸润集聚成结节,其周边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央为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亦有多形核白细胞。结节周边血管扩张,血管内皮增生,疱疹可吸收而消失,不留痕迹,顶端上皮可破溃形成溃疡,造成周围水肿和血栓形成。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泡性结膜炎仅有异物感或灼热感,如侵及角膜时则有畏光、流泪和刺痛等症状。2.结膜和角膜缘上皮下反复出现半透明结节样浸润,边界清楚,病变中央可形成溃疡,愈合后角膜遗留不透明瘢痕,使角膜缘不整齐。其周围有局限性充血。(二)鉴别诊断浅层巩膜炎:巩膜充血,呈紫红色,血管不能推动,自觉局部疼痛。四、治疗1.局部可用0.5%可的松或0.%地塞米松眼药水(膏),每日4~6次;0.1%利福平、0.3%诺氟沙星眼药水(膏)及白降汞、*降汞膏等,每日4~6次。2.角膜受累者,按角膜炎治疗。可口服钙剂、多种维生素,必要时可口服激素、吲哚美辛(消炎痛)。3.此外,还应加强营养,调节饮食,多接受阳光照射及呼吸新鲜空气,加强身体缎炼。4.对顽固者可试行结核菌素脱敏试验。5.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同时使用广谱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本病可自愈,但极易复发。尤其双眼患者,病变交替反复,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一般预后良好,病变位于角膜中央部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

第五节结膜干燥症

一、定义结膜干燥症(xerosisofconjunvtiva)是由结膜组织本身的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结膜干燥现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临床上把结膜干燥症分为上皮性和实质性干燥症两种。

上皮性结膜干燥症一、定义本症是全身性营养紊乱,维生素A缺乏的眼部表现。二、病因1.摄入不足小儿喂养不当或患病时忌口所造成的摄人量不足。2.吸收不良如消化不良、胃肠炎、痢疾等影响维生索A的吸收,当维生素A缺乏时,则造成肠壁上皮的病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3.消耗过多幼儿时期身体生长发育较快,对维生索A的需要量大,当患麻疹、肺炎、百日咳时维生素A消耗量增加。4.成人长期患消化道不良疾病,则维生素A吸收不良;当肝病变时,如肝硬变、肝癌晚期,造成脂肪吸收不良而引起脂溶性维生素A缺乏。早期结膜杯状细胞消失,上皮细胞玻璃样变,色素沉着,其后上皮细胞变扁平、增厚,细胞核消失,呈角化改变,干燥斑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上皮碎屑等,或有干燥杆菌。三、诊断(一)有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等病史。(二)临床表现1.眼干涩、畏光、夜盲。2.球结膜干燥,失去正常的光泽和弹性,当患者睁眼暴露结膜数秒钟后,干燥更为明显。3.结膜活动性及弹性较差,在眼球转动时睑裂部球结膜出现与角膜缘平行的皱摺。睑裂处可见三角形干燥斑(Bitot斑)。4.结膜色素增生,严重者发生角膜软化。(三)实验室检查结膜刮片检查可发现上皮细胞角化颗粒和大量干燥杆菌。四、治疗1.局部用消毒鱼肝油滴眼,每日4—6次,同时应用抗生素眼药水(膏),以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角膜软化者如有溃疡,加用1%阿托品眼药水(膏)散瞳,每日l~2次,20%素高捷疗睡前用。2.全身治疗主要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预防继发感染。可口服维生素AD(鱼肝油)或肌内注射,同时食用富含维生素A食物,如猪肝、牛奶、鸡蛋、胡萝卜等。全身疾病亦应积极治疗。

实质性结膜干燥症一、定义本症是由结膜广泛瘢痕,泪腺导管被瘢痕所阻塞,副泪腺及结膜杯状细胞被破坏,以致泪液和粘液不能湿润眼球或结角膜长期暴露所致的结膜病变。二、病因1.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结膜化学伤、热烧伤、沙眼或x线照射后造成的广泛性瘢痕;泪腺、副泪腺杯状细胞被破坏形成阻塞。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眼睑闭合不全,使角膜、结膜长期暴露在外而发生。结膜上皮全层增厚,甚至呈复层扁平上皮结构;表层细胞出现角化泡;中层胞核凝缩,染色不好,出现退行性变;上皮层下淋巴细胞浸润。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有结膜化学伤、热烧伤、沙眼或x线照射及眼睑闭合不全等症。2.早期结膜表面黯淡无光,组织变厚并趋向角化,以致外观如干燥的皮肤样,虽有眼泪也不能使其湿润。皱缩、干燥、角化的结膜上皮造成难以忍受的干燥感和怕光等痛苦。在结膜变化的同时,角膜也受累,开始上皮层干燥、混浊、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对眼睑外翻、眼睑缺损、突眼而使眼睑闭合不全时,可引起局部性结膜干燥与暴露性角膜炎。暴露部位的睑、球结膜充血、干燥、角化和增厚。(二)实验室检查结膜刮片可发现上皮细胞角化颗粒和大量干燥杆菌。四、治疗1.目前尚无有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局部用人工泪液,1%甲基纤维素液、利奎芬滴眼,每日4次。20%素高捷疗眼膏,睡前涂用,每日1~2次。为防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眼药水(膏)。2.电烙封闭泪点,减少泪液流出。3.戴亲水软角膜接触镜,但效果尚不确切。4.睑成形术或睑缘缝合使眼睑闭合,保持眼湿润。5.可行腮腺管移植术改善症状,但就餐时常造成流泪不止。Sjogren综合征一、定义sjogren综合征为胶原纤维病在眼部的表现,多发生于绝经期妇女。其症状为眼干燥、泪腺和涎腺萎缩、胃液分泌减少,可伴关节炎。二、诊断1.眼干燥感,Schirmer试验证明泪液分泌减少。怕光、有异物感、视力减退。2.下穹隆结膜有胶样黏稠分泌物,呈丝状。3.角膜干燥,常伴有浅层点状上皮脱落,荧光着色,或有丝状角膜炎。4.口、鼻干燥,唾液减少。常有消化不良。三、治疗1.局部用人工泪液、利奎芬、I%甲基纤维素液和20%素高捷疗眼膏及抗生素眼药水(膏)。2.配戴亲水角膜接触镜。

第六节其他常见结膜病

睑裂斑一、定义睑裂斑(Pinguecula)是由睑裂部结膜上皮下组织弹力纤维增生与玻璃样变形成的一种结膜变性改变,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二、病因其发生与长期受到烟尘、日光的刺激有关,或由于老年的结膜基质变性和弹力纤维增生所致,尤其是长期室外劳动者更为多见。三、诊断睑裂鼻侧和(或)颞侧的球结膜上可见基底部向角膜缘呈三角形淡*色局限性隆起,四周有小血管分支包围,—般内侧较为明显,结膜上皮与病变组织相粘连、不能移动。不向角膜发展。四、治疗有人认为睑裂班是翼状胬肉的先驱,亦有人认为本病发展成为翼状胬肉的并不多。病人可无任何自觉不适,对视力亦无影响,只在睑裂斑的边缘有一些不规则的*色斑点,故无需治疗。

翼状胬肉一、定义翼状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在睑裂部出现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向角膜呈三角形侵入,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二、病因1.环境因素外界刺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日光、花粉的刺激,尤其见于渔民、农民、海员、沙石工人等,在上述刺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织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2.身体因素有人认为与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因素和解剖等因素有关。初期结膜上皮和上皮下结缔组织呈增生状态,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中期主要为结缔组织增生。后期上皮萎缩,上皮下结缔组织硬化发生玻璃样变。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如刺激征、眼红、视力下降。在胬肉生长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因遮蔽瞳孔而造成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病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2.在角膜缘处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成三角形的血管性组织,分头、颈、体三部分。其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3.有长期接触外界刺激史。(二)实验室检查结膜刮片可找到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荧光检查IgE、IgG增加。(三)鉴别诊断1.假性翼状胬肉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或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条结膜桥带。胬肉不发展,无炎症表现,胬肉颈部可通过探针。2.角膜缘皮样瘤:常见于颞下角膜缘的先天性圆形白色隆起,如果伴有耳前乳头状瘤和/或脊椎骨异常,为Go1denhars综合征。四、治疗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1.用0.3%硫酸锌、0.1%利福平、15%磺胺醋酰钠或抗生素眼药水(膏)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充血明显时可用0.5%可的松眼药水。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手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可颈、体部注射药物,如平阳霉素8mg加生理盐水7.5ml,再加地塞米松2.5mg,注射O.1ml,每周一次,5次为一疗程;或用-U/ml的博来霉素(争光霉素)o.3ml,每周一次,3、6次为一疗程。注射后可使胬肉变白萎缩。3.冷冻疗法用-40℃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萎缩。4.手术治疗单纯切除或结膜瓣、口腔黏膜修补。(1)适应证:①胬肉为进行性,肥厚、充血。②胬肉侵入瞳孔区影响视力。(2)术后处理1)定期复查。2)预防胬肉复发:①噻替派1:即15mg噻替派溶在30ml林格溶液中滴眼,术后第5天开始,每3小时一次,连续8周或更长时间。②O.5%可的松或O.%地塞米松液,每日4-6次,持续6周。3)物理疗法:①β射线照射:对防止术后复发有显效,常用90Sr,术后第2天开始照射,总量为2.6R,不要超剂量。②激光照射:用氩离子激光对准胬肉颈、体部血管行光凝。

结膜下出血一、定义结膜下出血(subconjunctivalhemorrhage)是由眼外伤或某种出血性疾病使血液流入结膜下所致的一种临床表现。二、病因1.最常见的原因是眼外伤。2.某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咳嗽、呕吐、癫痫发作或颈静脉受压等,使头部静脉回流突然受阻而发生结膜下出血。3.全身血管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4.急性结膜炎尤其是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可致结膜下出血。5.局部血管异常如毛细血管扩张、动脉瘤,有血管肿瘤或自发性血管破裂。6.头颅伤眶壁或颅底骨折,血液从骨折处流入球结膜下。7.全身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贫血、溶血性*疸、败血症。8.急性发热病引起的出血。9.月经期导致结膜下出血。三、诊断球结膜下可见片状红色出血。依出血量的多少,局部或弥散至整个睑裂部,颜色有鲜红或暗红色不等,出血遮盖巩膜。三、治疗1.主要是找原因,对症处理,同时要解除病人恐惧心理,消除顾虑。2.小量出血,可不行处理。3.大量出血者,全身可用止血药,如卡巴克络(安络血)lOmg,每日3次。维生素P(路丁)20mg,每日3次;维生素C0.2g,每口3次。亦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60ml加维生素C0.5—1.0g,每日一次。小量出血,约1周自行吸收;大量出血约2周或更长时间吸收。吸收后不留痕迹。如出血不能完全吸收或复发性出血,应嘱病人复诊,请内科会诊以排除高血压及出血性疾病。

结膜结石一、定义结膜结石(conjunctivalconcretion)常见于中年人,睑结膜面上呈*白色小点,质硬、可单发或密集成群。是结膜腺管内或结膜上皮凹陷内脱落上皮细胞和变性的白细胞凝固而成。极少有钙质沉着,故并非真正的结石。二、病因由各种慢性炎症如沙眼、慢性结膜炎等引起。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一般无自觉症状,初起位置较深,以后渐露于结膜表面,可单个或多个,散在或密集,只有在硬结突出于结膜表面时才有异物感,甚至引起角膜擦伤。2.在结膜面有小而硬的*白点,周围可有轻度充血,数目不等、分布不均之突出物或位于结膜下。(二)鉴别诊断1.睑板腺栓塞在睑结膜上可透见小*白点,比结石大,位于深部,边界不太清楚。2.内睑腺炎稍隆起,局部充血,边界不清,触痛,有时可见脓点。四、治疗1.有异物感时,在表面麻醉下用针剔出。如无刺激症状可不必处理。2.局部可滴用抗生素或磺胺类眼药水(膏)。

第七节结膜肿瘤

结膜色素痣一、定义结膜色素痣(conjunctivalnevus)是在结膜任何一部位由色素细胞聚集所形成的棕黑色斑,称结膜色素痣,为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二、病因为先天性的良性瘤,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痣细胞小,核浓染,胞质少,含色素或多或少。增生的痣细胞,特别在浅表的上皮下组织中,痣细胞大,有时可见核仁。儿童的交界痣细胞往往增生活跃,有时可见核分裂相,但极少恶变。上皮下的痣细胞呈梭形,细胞较小,染色深。复合痣的痣细胞与上皮相连,紧靠上皮的痣细胞比深部的细胞大而丰满,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淡。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在结膜任一部位发现有深褐色或黑色的色素聚集,扁平或稍高起,形状不规则而境界清楚的斑块,无血管通过。(二)鉴别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生长迅速,基底不平,富有新生血管,容易出血,其周围组织有炎性反应。四、治疗一般不需治疗,如手术则必须彻底。用手术刀切除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以免复发和恶变。如疑有恶变倾向时,应尽早行大范围手术。

结膜血管瘤一、定义结膜血管瘤(conjunctivalangiom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可发生于结膜的任何部位,任何年龄。二、病因多为先天性,少数为婴幼儿时期逐渐形成。分海绵状和毛细血管性两种。海绵状血管瘤由大小不一、扩张充血的血管组成,血管壁为内皮细胞所围绕,血管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管腔内可发生血栓,有压缩性,随结膜一起移动。毛细血管瘤由丛状增生的毛细血管组成,管腔一股为圆形,管腔内皮细胞不增生,无明显界限。三、诊断毛细血管瘤常见,局部呈暗红色或鲜红色斑块或扁平隆起,有时表面粗糙,呈草莓状,境界清楚,范围可大可小。海绵状者少见,呈青紫色局限隆起,质松,有波动性和可缩性,俯首或咳嗽时肿瘤变大,入眶者可见眼球突出。四、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毛细血管瘤可用x线、32p或90Sr照射。面积小者可行电凝、冷凝或激光治疗(表浅者),使其萎缩、而海绵状血管瘤可手术切除,也可局部注射硬化剂使其萎缩。治疗不易彻底,故很容易复发。

结膜囊肿一、定义结膜囊肿(cystofconjunctiva)是指发生在结膜任何部位且具有囊性感的肿物。二、病因1.先天性位于角膜缘部,常伴小眼球,囊肿较大。2.外伤性多为上皮植入粘膜下,发生增生,中央变性呈空腔,腔中有透明液体,附近有炎症现象。3.寄生虫性少见。4.上皮性(1)腺潴留性:慢性炎症时,腺中粘液分泌物聚集形成。(2)上皮长入性:常伴慢性炎症。(3)囊膜皱襞对合而成,少见,可移动。(4)淋巴囊肿:多发于球结膜。囊肿位于结膜上皮下,囊腔大小不一,囊壁由上皮细胞构成,层次依形成原因而异。表层上皮多呈柱状或立方形,囊腔内有细胞分泌物,囊壁偶见淋巴细胞浸润。三、诊断1.有慢性炎症。2.结膜局部有囊性肿物。3.有外伤或手术史。4.病检结果支持。四、治疗1.手术切除。2.药物腐蚀:如注入5%碘酊或3%三氯醋酸液,随后用针吸出,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浆细胞瘤一、定义浆细胞瘤(plasmoma)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大量浆细胞聚集而成。二、病因慢性炎症如沙眼,多发生于上睑及穹窿部结膜。瘤组织由聚集成堆的浆细胞组成。常有玻璃样变和淀粉样变存在。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病变常发生在上、下睑结膜及穹窿部结膜。2.病变呈蜡*色隆起,无血管,形状为不规则的肿块,侵及睑板,组织脆弱,易出血,易破碎。3.有重症沙眼史。(二)鉴别诊断结膜肉芽肿:由溃疡、破溃的睑板腺囊肿,结膜囊内异物长期刺激所致,为红色、质脆的组织,有蒂,大小不等,易出血。四、治疗手术切除,范围大者行粘膜移植或羊膜修补,可试行深度x线照射。切除不易彻底,故易复发。

皮样脂肪瘤一、定义皮样脂肪瘤(dermoidlipoma)是一种良性肿瘤,以脂肪组织为主要内容。二、病因是一种先天性病变。肿瘤由皮肤样结缔组织构成,含有汗腺、毛发、皮脂腺或脂肪,被覆有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有角化。三、诊断1.在外眦部或下直肌间结膜下可见灰*或粉红色扁平隆起之肿块,表面似皮肤。如表面有毛发生长,患者可有眼刺激症状。2.用刀片切开后为脂肪组织,与眶脂肪相连。四、治疗肿块可行手术切除。肿瘤若侵犯角膜时,可做浅板层切除术;若侵及穹窿部及外眦,瘤组织可能深入眶内或波及眼外肌,手术时要避免损伤泪腺和眼外肌。

点击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收藏眼科诊疗规范3结膜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