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又叫血红蛋白沉积症、含铁血*色沉积症或血色素沉积症,指肝脏、胰腺、心脏和其他器官大量铁沉积,导致器官功能损害和结构破坏的疾病。一般情况下,机体吸收的铁大部分进人骨髓造血组织,正常肝脏内以铁蛋白形式储存少量铁,当机体铁吸收增多或由于溶血增多及铁利用障碍时,造成机体铁过载并沉积于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内,肝内储存过多的铁以含铁红*素颗粒的形式存在,铁反应呈阳性,临床称为肝血色病。肝血色病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肝原发性(特发性)血色病多发生于北欧人,亚洲人和黑人发病率低。目前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与HFE基因中CY错义突变型_4密切相关,是指铁的吸收调节失控而致主动吸收铁质过量,多认为是十二指肠粘膜细胞先天性酶缺陷所致,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在同一家族中可发现多个病例。一般过量的铁沉积于肝、脾、心等器官细胞内,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硬化乃至肝癌,也可引起胰腺和心脏功能受损。临床愈后差。肝继发性血色病一般过量铁沉积于网状内皮细胞内,临床常见于大量输血、过量应用铁剂、过度酗酒等及某些贫血患者,其过量铁沉积在肝、脾及脊髓的网状内皮细胞内,造成器官损害程度低于原发性血色病。在我国LHC属于罕见疾病,国外发病率以40-50岁男性多见,男:女=8:1。年Troisier指出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及糖尿病是典型的三联症,但发生率仅3%-8%。另外可出现乏力、腹痛、性功能减低或关节疼痛等症,长期铁过载可继发肝硬化、肝癌,其中肝癌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倍。肝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一方面确定肝铁含量,另一方面了解肝脏损伤的范围、性质和程度。CT表现:CT值的高低大致反映肝内铁浓度的含量。当体内铁沉积到一定程度时,肝实质密度增高,CT值72HU以上,呈弥漫性改变,类似增强后的肝脏,表现为「白肝症」,由于肝实质密度增高,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密度相对减低,使其更容易显示,肝内其他病灶如囊肿、肿瘤等病灶显示亦更加清楚。当肝实质铁含量小于umol/g时,肝实质的密度变化不明显,另外,当血色病合并脂肪肝时,高密度的铁与低密度的脂肪部分抵消,会导致肝实质密度减低,CT值降低,出现假阴性。MR表现:当组织内含铁量大于1mg/g时,MRI即可出现信号变化。由于铁的超顺磁性效应使肝组织的T1弛豫时间延长,T2弛豫时间缩短,导致T1WI、T2WI肝脏实质信号明显下降,形成低信号的肝脏,表现为「黑肝征」,并且T2弛豫时间缩短更明显,故T2WI对病灶的显示较T1WI敏感。因脂肪组织T1WI、T2WI均显示高信号,故MRI信号不受脂肪肝的影响,对血色病的评价较CT更敏感。case1:女性,60岁,血液透析3年余case2:男性,76岁,发现血细胞减少12年余,乏力1周,骨髓细胞学提示骨髓增生减低
鉴别诊断
肝糖原沉积症:为先天性糖原代谢紊乱,主要累及肝、肾、肌肉和脑,CT提示肝密度增高,合并脂肪肝时,密度可增高或减低,但脾脏信号正常,晚期与常见肝硬化表现一致。胺碘酮肝:胺碘酮的代谢产物脱乙基胺碘酮与肝脏亲和力大,长期摄入可使肝脏密度均匀性增高,但MR表现变化不大,血中脱乙基胺碘酮的测定意义较大,同时结合病史可明确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为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青少年多见,以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K-F环出现为特征,CT提示肝硬化、豆状核对称性密度减低;MR表现为脂肪肝、肝硬化,可见再生结节等,豆状核信号混杂,由局部磁场的改变和病理变化共同决定。点击下方关键词即刻获取相应文章影像征象动图解剖血管压迫
肺绒癌腹内疝
脊髓肿瘤卵巢肿瘤
大气道肿瘤及肿瘤样变
肺囊性变踝关节MRI
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专业
消化道造影良性纤维性肿瘤
肝囊变
胸片
Poland综合征骨脓肿
腕创伤
关节软骨创伤
骨肿瘤空洞
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肿瘤节细胞瘤
GPA
胃间质瘤先天下腔静脉畸形ABC
作者
xiao79bing
编辑
小雪球
责任编辑
彭龙
插图来源
作者提供
题图来源
站酷海洛
投稿转载
penglong_medical
hot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