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根据皮损特点、发病部位,又分为“浸淫疮”、“旋耳疮”、“肾囊风”等。其病因复杂,常与过敏体质、内外过敏原刺激等有关。本病多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
湿热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剧烈,*水淋漓,味腥而黏,或结*痂、糜烂、脱皮。小便*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或腻,脉濡滑。多因血热脾湿,浸淫肌肤所致。治法:利湿清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龙胆草、茯苓皮、车前子(包煎)、六一散(包煎)、赤芍、*芩、栀子、泽泻、通草各9克。因挠抓感染有脓疱者,加蒲公英12克,金银花、连翘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脾湿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连片小水泡,颜色暗淡不红,瘙痒出水,或有胃脘痛,食欲不佳,面色萎*,腿脚浮肿,大便溏泄,小便微*。舌质淡,舌苔白或腻,脉缓。多因脾运失健,湿从内生,浸淫成疮所致。治法:健脾除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处方:茯苓、猪苓、厚朴、苍术、陈皮、泽泻、白鲜皮、六一散(包煎)、地肤子各9克。胃纳不佳者,加藿香、佩兰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血热型相当于丘疹性湿疹,中医称之为粟疮或血风疮。遍身起红丘疹,剧痒难忍,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多因湿热内蕴,外受于风,热重于湿所致。治法: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方用凉血除湿汤加减。处方:生地30克,苦参、赤芍、牡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肤子、六一散(包煎)各9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伤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型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舌质红,舌苔光,脉细弦滑。多因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所致。治法:滋阴养血,除湿止痒。用滋阴除湿汤。处方:生地30克,牡丹皮12克,蛇床子、茯苓、泽泻、当归、玄参各9克,白鲜皮6克。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3次服用。
注意事项:切勿用热水烫洗以及肥皂等刺激物洗涤。避免挠抓,忌食辛辣、鱼虾、海鲜等发物。注意寻找病因,避免接触过敏原。
湿疹刚刚出现时,每天用苦参汁涂抹患处,排出体内的湿毒,三五天就能见效。若是比较严重的,就采取内外夹击的方法,外涂苦参汁,配合刮痧,内服薏米绿豆粥,同样是健脾祛湿,只要您能坚持,湿疹就会被您的耐心所打败。
如同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干燥一样,在北方生活惯了的人,一到南方,就会感到一股浊重湿热的气流扑面而来,尤其是夏天,那股气又湿又重,弄得人昏头涨脑的,浑身不舒服。“湿”可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不像寒和热那么具体,但是却比寒和热更加可怕难缠,凡是因湿而起的病,都是缠绵不去,迁延难愈的,湿疹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湿疹,得过这种病的人第一感觉都是恨得牙痒痒,因为它所引起的那种痒,让人坐立难安,恨不得用火把那块肉烧了,拿刀把那块皮剜了,或者把那个地方割开,把血放干净了!
疹,是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湿疹,顾名思义,就是由湿邪引起的皮肤上的红色小疙瘩。发病初期,皮肤上会发痒出现红斑、丘疹、水泡,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皮肤上的疙瘩会渗出脓水,甚至成片的糜烂。这种疾病不仅会反复发作,还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西医认为,得湿疹是因为血液感染了毒素,对付它的办法就是通过吃药、打抗生素把血液里的毒素清除干净。
而中医则会追究更深层次的问题:细菌和毒素为什么侵入血液?那是因为脏腑器官先出现了问题,毒邪才能趁机侵入!
在中医看来,湿疹虽然是皮肤病,但根源却在脏腑。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主气血生化,能推动气血在五脏和经络里运行。脾胃功能正常,则五脏和经络的气血充盈。脾脏喜燥恶湿,因此湿毒是它的最大敌人,湿毒过盛容易伤害到脾,导致气血生化受阻,经络气血不能达到体表,时间稍长,皮肤表面就会长湿疹。其实,湿疹就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警报,提醒我们体内湿毒过多,该排毒了。
今年夏天,一位年轻女士来找我看病,当时气温接近40度,可她却还穿着长裤,开始我不解,后来我才明白了,因为她腿上长了湿疹。
原来,三年前的一天,这位女士突然感觉腿上痒痒,当时以为是被蚊子叮了没有在意,谁知没过几天,腿上开始起了丘疹、水泡之类的红疙瘩,破了还流脓水,到医院一查,大夫说是急性湿疹,就给开了一些消炎药和外用药,用完之后,很快就好了。
后来一次聚会,这位女士吃了点鱼虾,第二天,丘疹、水泡就又出现了。在随后的日子里,湿疹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出现,最终变成了慢性湿疹。这位女士不仅身体遭罪,正常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到了夏天,别人都穿漂亮的裙子,她却不敢,唯恐别人看到她那疙疙瘩瘩的小腿。
虽然看过好多大夫,但都是不能去根,总有反复,后来经朋友介绍,她找到了我。
鉴于她的病情已经发展成了慢性湿疹,而且时间相对较长的情况,我采取了内外夹攻的治疗方法。我让她到药店买来苦参50克(鲜品要用克),加水毫升煎煮,晾凉到适当温度后,用药汁擦洗患处,每天3次。擦洗后不要将药汁洗去,煎好剩下的药汁也不要扔掉,下次只要再加热一下就可以用。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可以清热燥湿;并且我要求她每天在后背的督脉(从风府至陶道穴)、膀胱经(双侧肺俞至心俞穴,肝俞至脾俞穴)、手臂的大肠经(双侧曲池至手三里穴)和腿上的脾经(双侧阴陵泉至三阴交穴)上刮痧。
同时,我还让她每天喝薏米绿豆粥。把买来的绿豆、薏米按1∶1的比例放到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熬煮成粥就可以了。薏米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肾经,具有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绿豆性凉味甘,入心、胃二经,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水的功用。因此,薏米绿豆粥在清热利湿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功效。
一周之后,这位女士反馈回来说,现在身上感觉好得不得了,患湿疹的部位已经不那么痒了。我告诉她,还要继续坚持,因为这是个容易反复发作的病症,需要一鼓作气把体内的湿邪完全清除掉。
按照我的方法做了差不多半年,这位女士的湿疹完全好了,又是夏天来临的时候,她专程过来谢我,这次她穿上了漂亮的连衣裙。
朋友们,如果某天您突然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密集的红色丘疹、水疱,同时还渗出水来,并且是成片成片的,伴随剧烈瘙痒,那么很可能您是得了湿疹了。不过还好,这时湿毒刚刚入侵,趁着它还没有深入腠理,赶快祛风清热,用苦参汁每天涂抹患处,利用它的药性,将湿毒排出体外,一般患者三五天就能见效。
如果很不幸,您的湿疹已经到了中晚期,皮肤被抓烂,并且有了鳞屑,痒得让您恨不得食之肉寝其皮,那么就应该从补脾虚开始,内外夹攻,外用苦参汁涂抹患处,配以刮痧,内服薏米绿豆粥,健脾利湿、祛风止痒。这个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患者要有耐心,不能刚刚见效就停药,否则很容易复发,往后的治疗会更加困难。所以,对于此种病症,耐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功与否。
对付“湿毒”这东西,让我们内外夹攻,用耐心来打败它吧!
瘙痒难忍是湿疹让人非常讨厌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皮肤总是糜烂、渗液、脱屑,甚至迁延难愈,总让人苦不堪言。很多人用西药治疗起效后就置之不理,不注意日常的调理,这样很容易让湿疹反复发作。那么对于这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中医是否有相应的应对方法呢?
对于湿疹,很多久病成医的人常会说自己是湿热重,平时也会煲些清湿热的食疗方来调理,这种做法其实是可取的,但是每个人的调理侧重点却是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以‘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先治其本’、‘内清脏毒、外疗肌肤’为原则,针对湿疹的病因病机,可迎刃而解。”柳东杨表示,中医学文献对本病早有记载,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搔津*水,浸淫成片。”总的来说,多因湿热、脾虚、血燥而起,需要分清侧重点来调理。
治疗湿疹的穴位及指压法:
止痒、祛除湿疹的穴道之一称为“治痒”,刺激此穴位,有止痒之效。
治痒穴是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
一面缓缓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反复做10次,即可止痒。
其次,以和前面相同的要领一面吐气一面按压叫做“太白”,即在脚拇趾下部,大骨外侧的穴位大约按20次。如此,因湿疹而引起的红色斑疹便会消失。
湿热证
症状
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苔*。
治则
清利湿热,佐以凉血。
食疗方:绿豆苡米粥。薏苡仁与绿豆等量,先浸泡后加水煮烂,放凉后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即成。
脾虚证
症状
发病较缓,皮损淡红,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舌质淡胖,苔白或腻。
治则
健脾除湿。
食疗方:淮山茨实薏米汤。淮山、芡实、炒薏米、炒扁豆、北芪、炒白术各15克,猪排骨克。扁豆、薏米、白术炒至微*,先用水浸透全部汤料,将洗净斩件的猪排骨放进煲内,用中火煲1个半小时后调味。
血燥证
症状
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痒剧或皮损粗糙肥厚,舌质淡,苔白。常见于慢性期。
治则
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食疗方:绿豆苡米粥。薏苡仁与绿豆等量,先浸泡后加水煮烂,放凉后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即成。
标题
很多患者患上湿疹之后,以为问题简单,药店买些药膏自行处理,只要症状缓解了,就认为没事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很多的药膏都含有激素,如果过多地使用,我们的皮肤会对激素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一旦停药湿疹就会迅速复发。所以,患者首先要弄清自己的病因,对症下药,再针对致病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接触可能导致过敏的物质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类等。
特别提醒: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但其不会传染。所以患者不要过分紧张,不感接触社会群体,避免出现心理障碍。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还可选择针灸、放血疗法,因人而异也能得到相应效果。以下方法为常用的外洗处方,供患者选择使用。
处方组成:地肤子、白鲜皮、苦参、蛇床子、大*各30克,加清水煮成2~3升,倒入盆里,再放入枯矾30克、冰片10克。先用热气熏蒸皮损处,等水温合适后再浸洗。如果皮损范围较大,可等倍加量。
很多患者患上湿疹之后,以为问题简单,药店买些药膏自行处理,只要症状缓解了,就认为没事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很多的药膏都含有激素,如果过多地使用,我们的皮肤会对激素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一旦停药湿疹就会迅速复发。
所以,患者首先要弄清自己的病因,对症下药,再针对致病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接触可能导致过敏的物质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类等。
特别提醒: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但其不会传染。所以患者不要过分紧张,不感接触社会群体,避免出现心理障碍。
瘙痒难忍是湿疹让人非常讨厌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皮肤总是糜烂、渗液、脱屑,甚至迁延难愈,总让人苦不堪言。很多人用西药治疗起效后就置之不理,不注意日常的调理,这样很容易让湿疹反复发作。那么对于这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中医是否有相应的应对方法呢?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还可选择针灸、放血疗法,因人而异也能得到相应效果。以下方法为常用的外洗处方,供患者选择使用。
1、处方组成:地肤子、白鲜皮、苦参、蛇床子、大*各30克,加清水煮成2~3升,倒入盆里,再放入枯矾30克、冰片10克。先用热气熏蒸皮损处,等水温合适后再浸洗。如果皮损范围较大,可等倍加量。
2、处方:苦参60克,百部、蛇床子、益母草、防风、桂枝各30克,枳壳15克。用法:将诸药加温水毫升充分浸泡后,水煎2次,得混合煎液毫升,待药液稍凉时,直接外洗患处,每次洗30分钟,每剂药液可连用3日,用时须将药液温热,15天为1个疗程。
对于湿疹,很多久病成医的人常会说自己是湿热重,平时也会煲些清湿热的食疗方来调理,这种做法其实是可取的,但是每个人的调理侧重点却是不同的。
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以‘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先治其本’、‘内清脏毒、外疗肌肤’为原则,针对湿疹的病因病机,可迎刃而解。
中医学文献对本病早有记载,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搔津*水,浸淫成片。”总的来说,多因湿热、脾虚、血燥而起,需要分清侧重点来调理。
食疗:
湿热证症状
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苔*。
治则
清利湿热,佐以凉血。
食疗方:绿豆苡米粥。薏苡仁与绿豆等量,先浸泡后加水煮烂,放凉后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即成。
脾虚证症状
发病较缓,皮损淡红,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舌质淡胖,苔白或腻。
治则
健脾除湿。
食疗方:淮山茨实薏米汤。淮山、芡实、炒薏米、炒扁豆、北芪、炒白术各15克,猪排骨克。扁豆、薏米、白术炒至微*,先用水浸透全部汤料,将洗净斩件的猪排骨放进煲内,用中火煲1个半小时后调味。
血燥证
症状
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痒剧或皮损粗糙肥厚,舌质淡,苔白。常见于慢性期。
治则
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食疗方:绿豆苡米粥。薏苡仁与绿豆等量,先浸泡后加水煮烂,放凉后加入适量蜂蜜或冰糖即成。
药方:
治疗湿疹偏方(湿热并盛)方处方:生石膏30克,生地20克,白蒺藜、金银花、丹皮、车前草、滑石各15克,*芩、知母、苦参各10克,蝉蜕6克。用法:每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第三煎凉后湿敷患处。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湿热并盛型。此型发病急、病程短。症见皮损潮红,肿胀,瘙痒剧烈,渗出显著,糜烂结痂,浸淫遍体,伴口渴,心烦,小便*,大便秘,舌质红,苔*,脉滑数。多见于浸淫疮,即急性泛发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治疗湿疹偏方(脾虚湿盛)方处方:金银花、臼术、茯苓各15克,炒薏苡仁30克,蛇床子20克,白鲜皮12克,厚朴、苍术、*芩、陈皮、滑石各10克。用法:每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第三煎凉后湿敷患处。加减:皮损色赤加丹皮、*连;渗出多者加苦参、泽泻;纳差腹胀加建曲、炒麦芽。功效主治:健脾燥湿止痒。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盛型。症见皮损粗糙肥厚,或有少量渗出液,或可见抓痕鳞屑,色淡红,瘙痒时作,缠绵难愈,伴食欲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滑。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治疗湿疹偏方(肝胆湿热)方处方:龙胆草8克,丹皮、*芩、栀子、苦参各10克,金银花、茵陈、地肤子、生地各15克,滑石18克,甘草3克,泽泻30克。用法:每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第三煎凉后湿敷患处。加减:瘙痒剧烈加白蒺藜,会阴部加*柏、土茯苓。功效主治:清肝利湿止痒。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型。症见皮疹暗红肥厚,表面结痂脱屑,或有少量渗出,周围散在丘疹,水疱,瘙痒难忍,皮损局限,伴口苦,心烦易怒,小便*赤,舌红、苔*腻。多发于耳部、乳房、外阴及下肢、手足湿疹。治疗湿疹偏方(血虚风燥)方处方:菟丝子、当归、知母各15克,胡麻仁、茯苓、生地、玄参各12克,何首乌20克,川芎、甘草各6克,麦冬、玉竹、蝉蜕、桃仁各10克。用法:每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第三煎凉后湿敷患处。加减:夜间痒甚,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珍珠母。功效主治:养血熄风,除湿止痒。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血虚风燥型。症见皮损肥厚,表面干燥,少量鳞屑,或角化皲裂,或见抓痕血痂,瘙痒颇甚,病程日久,舌质偏红、苔白,脉沉细。多见于慢性湿疹。治疗湿疹偏方(湿瘀互结)方处方:*柏、丹皮、赤芍、苍术、苦参、防己各10克,川牛膝、茯苓皮、桃仁、鸡血藤各15克,*芪20克,丹参30克,白芷、甘草各6克。用法:每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第三煎凉后湿敷患处。加减:下肢肿胀甚者加冬瓜皮、白鲜皮。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化瘀通络。用于治疗湿疹,中医辨证属湿瘀互结型。症见下肢胫前皮损紫红或紫黑,肿胀瘙痒,渗液糜烂结痂,伴下肢沉重乏力,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多见于下肢静脉曲张所致的坠积性湿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