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麻,是以急性发病,突然高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红色皮疹为特征的一种婴幼儿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麻痘定论·分别各麻各样调治论》说:“奶麻瘾疹之类,皆风热客于脾肺二经所致,用荆芥发表汤,此药大能疏风泄热清热。”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位及治法。由于形似麻疹,故又称“假麻”。
西医学称奶麻为幼儿急疹。本病在婴幼儿中发病多见,又以6—18个月的小儿好发,1岁以下发病率高,6个月以内婴儿亦有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者占绝大多数。本病预后良好,患儿多能顺利康复。患本病后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见到第2次发病。
我国在明代《万氏家传痘疹心法·疹毒症治歌括》中就有奶麻子的记载,并提出本病与麻疹不同。清代《医宗金鉴》、《麻科活人全书》等对奶麻的病因、临床证候、治疗方药、疾病预后等方面均有详细的叙述。
现代对奶麻的研究,在临床研究方面,提出幼儿急疹疾病中婴幼儿可出现囟门饱满,认为在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药物因素影响下,前囟饱满对幼儿急疹的早期诊断有意义。中医药防治本病多按风热郁表进行辨证诊治,并取得较明显的疗效。在实验研究方面,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中已分离出幼儿急疹病毒,为幼儿急疹的疾病感染、发病机理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病因1.外感病因外由感受风热时邪.冬春之季,风热时邪经口鼻而入,袭于肺卫,是为外因。
2.正虚病因小儿肺常不足,且为娇脏。肺主皮毛属卫,风热时邪其性属温,温邪上受,犯于肺卫;肺气虚弱者卫外不足,易为风热时邪所袭,发为奶麻。
二、病理奶麻发病,是由风温时邪,侵袭于肺,《温病条辨·风温》中:“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故邪在上焦,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病变脏腑在肺卫,初起见有肺卫表证,但为时短暂。继而邪郁化热,邪热蕴郁肺胃,肺胃气分热盛,则骤见高热,烦躁口渴,或伴见咳嗽、呕吐、纳呆等症。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而发于肌肤,邪热得以外泄,则热退疹出而安。
一、诊断要点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小儿奶麻的诊断依据:
1.患儿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多。.2.起病急骤,突然高热,持续3--4天,全身症状轻微。3.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4.皮疹以躯干、腰、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少见,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5.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呈白细胞减少,分类则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二、鉴别诊断临床除与麻疹,风疹、丹痧区别外,还需与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等病证进行鉴别。
1.肠道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出现皮疹,临床鉴别有一定困难.一般肠道病毒传染性较强,容易造成流行,多数患儿在出疹时伴有发热、流涕、咽痛等症状;皮疹可为斑疹、斑丘疹,或疱疹,或风疹样,或荨麻疹,或紫癜等为特点。
2.药物疹临床多见于用磺胺药或氨苄青霉素等药物所引起,出现皮疹及发热等症。一般可根据服药病史,或停药后皮疹即消退等帮助鉴别。
一、证候辨别l.辨识常证奶麻发病由风热时邪,经口鼻而入所致,临床以高热和全身症状轻微为特点。发病前l一2周可有精神、食欲等方面的改变,常易被忽视。发病时表现为突然高热,体温在数小时内上升至39.5℃-40℃,或更高,持续3—4天后可突然降至正常。患儿在高热期仅表现为咽红目赤、咳嗽流涕等上感症状,而全身症状轻微。当发热骤降或稍后,即出现皮疹,且皮疹由颈部及躯干开始,可在一天之内迅速波及全身,面部及肘、膝以下少见,皮疹多呈不规则样红色斑点或斑丘疹,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退色。皮疹出现后工一2天内全部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2.辨别轻重奶麻轻证。起病突然高热,并持续3--4天,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其它症状表现轻微,神情安静,热退之际或稍后,皮疹透发。奶麻重症,是由感邪过盛,或小儿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可因热扰心神而致烦躁不宁;热动肝风,则四肢抽搐。邪郁脾胃,致使胃失和降,则上逆呕吐,饮食不振;脾运失健,则大便泄泻或大便秘结。
二、治疗原则奶麻的治疗,总以清热解毒为主。风热在表治以疏风清热,热退疹透治以凉血解毒;热盛动风佐以清热止惊;热扰心神佐以清心除烦;热郁脾胃所致胃失和降,又需佐以和胃降逆,脾失健运则佐以健脾止泻或润肠通便。
[肺胃蕴热]骤发高热,持续3—4天,精神如常,或稍有烦躁,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舌苔薄*,脉象浮数。本证属奶麻初起,一般在1一2周前患儿可有轻微症状。如表现精神稍有烦躁,或饮食减少等症状,由于症状较轻,故容易被忽视。发病之后,突然高热(可在39。5℃一40℃,甚则更高),然患儿其它伴见的体征多不明显,是为本证特点。
[治法]疏风清热方
2.板蓝根冲剂用于风热在表,热蕴肺卫者。3.银*口服液用于热蕴肺卫:高热未退者。4.小儿紫草丸用于热毒炽盛,皮疹稠密者。
.二、单方验方1.金银花、连翘各lOg,夏枯草15g,蝉蜕6g,加水煎煮,去渣取液,以汤代茶饮。用于奶麻热蕴肺胃,高热口渴者。
2.丹皮、紫草各6g,红花、蝉蜕各3g,加水煎煮,去渣取液,以汤代茶饮。用于疹出稠密者。
三、药物外治1.桑叶、板蓝根各15g,连翘lOg,加水煎煮,去渣取液,以药液熏洗,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连续l一2天。用于风热在表。
2.紫浮萍30g,白鲜皮lOg,加水煎煮去渣,以药液洗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连续1—2天。用于热蕴肺胃,皮疹稠密者。
四、,食疗方药1.金银花lOg,粳米50g。先将银花加水煎汁,去药渣后加入粳米煮成稀粥,酌加食盐调味,日食2—3次,连续2—3天。用于风热在表.
2.蝉蜕5g,粳米50g。先将蝉蜕洗去杂质,晒干研细末,和粳米同煮成粥。亦可待粥将熟时加入蝉蜕末煮数沸即成,每日l-2次,连续2-3天。用于奶麻热盛,烦躁不安者。
五、针灸疗法体针: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对高热期患儿用强刺激泻法,持续捻针3--5分钟,不留针。用于奶麻高热。六、、推拿疗法推清肺金,揉小天心,推补肾水,推清天河水,推清板门,分阴阳,推退下六腑,捏挤大椎,按揉曲池、合谷,每日1一2次,连续工一2天。用于热蕴肺胃.
七、西医疗法l.控制高热,高热时可适当用扑热息痛等退热剂,以防惊厥的发生。2.控制惊厥,因高热引起惊厥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止惊。一、预防1.及时隔离患孩至出疹后5天,在婴幼儿集体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发现可疑患儿,应隔离观察7—10天。
2.避免接触感染。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到公共场所。
二、护理1.婴幼儿患病期间,宜安静休息,注意避风寒,防感冒。2.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忌油腻,多饮水。3.持续高热者,可作物理降温:用冷毛巾敷头部,或用30%一50%酒精擦浴,防止高热引起惊厥。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疹毒症治歌括》:“凡小儿……,遍身红点,俗呼奶麻子是也。此由胎中受热,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作时行疹子论,妄用汤剂,盖脏腑娇脆,气血怯弱,不能胜汤丸也。”
《麻痘定论·分别各麻各样调治论》:“凡小儿乳麻瘾疹风热麻,不在正麻之列,不由胎毒而出,是感风热湿热而出,乃皮肤小病,……总无关利害。倘热不退,用荆芥发表汤以散之”《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瘙疹者,儿在胎中,受母血热之气所蒸已久,及生后外遇风凉,以致遍身红点,如粟米之状。满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未出痘疹之前见者,即名为瘙疹,调摄谨慎,不治自愈。”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中医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