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张爱民教授介绍说,大肠息肉是指突出于大肠粘膜的脚样突起,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性瘤(幼年性息肉、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腺瘤几种类型。前4种息肉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几乎不发生癌变;而腺瘤已经成为较大的问题,大肠上出现个以上的腺瘤即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位患者术前肠镜及术后标本证实息肉数量在数百枚,其中直肠肛管亦有息肉。FAP若不及时治疗多数腺瘤平均历时约10年演变陆续癌变,最终%会演变为癌,如果及时切除腺瘤,癌的发生率会有所下降。
对于如何及早发现大肠息肉,张爱民教授指出,小的息肉一般无症状,常在普查时发现或发生并发症之后才被发现,常见的有大便潜血、鲜血便,青年性息肉往往自然脱落并出现便血,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重叠或在肛门外露出。因此,张爱民教授建议大便潜血阳性、Ⅰ级亲属结直肠癌病史、粘液血便、慢性便秘、慢性腹泻、慢性烂尾疾病、慢性胆囊疾患史等要定期行结肠镜检查,检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肿瘤标记物检测、直肠指检、钡剂结肠造影、结肠超声、结肠镜检查等,其中结肠镜检查+活检病理学检查对其诊断和治疗的制定是当前最确切可靠的办法。
(医院胃肠外科宣传中心)
感谢您对医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