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大肠黑变病
(melanesiacoda,MC)
大肠黑变病概念和发病部位大肠黑变病(melanesiacoda,MC)是一种以大肠黏膜非炎症性的、良性的、可逆性的色素沉着为特点的病理,也称之为肠道色素沉着症。
MC的多发部位为结肠近端,甚至有黑变部位累及全结肠。国外有研究显示大肠黑变病可累及结肠外,食管、胃、十二指肠、回肠等,甚至累及结肠周围的淋巴结及阑尾等部位。
大肠黑变病(MC)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国内外研究较一致的认为长期服用泻药和慢性便秘是大肠黑变病的病因。
我国便秘发病率逐渐增高,长期便秘致肠黏膜易产生炎症,炎症又易产生色素沉着。便秘会增加蛋白质食物的分解产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蛋白质分解产物在肠道酶的作用下,生成脂褐素,脂褐素在肠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因而形成大肠黑变病。
人口老龄化,滥用蒽醌类泻药,年轻女性为瘦身美容而滥用泻剂、减肥药,也是MC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蒽醌类成分是比沙可啶、果导片、大*、番泻叶、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等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国内医药市场中流通的许多中成药泻剂和保健品均含有此类中药,如芦荟胶囊、麻仁润肠丸、通便灵胶囊、排duyy胶囊、香danq等,长期服用可导致大肠黑变病的发生。
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使肠黏膜上皮细胞损害,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产生的凋亡小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至黏膜固有层,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凋亡小体转化为脂褐素或其他色素,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在固有层内不断聚集,最后形成典型的大肠黑变病。
还有研究认为蒽醌类泻药可以导致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下降,减少在肠道中的水重吸收,产生肠道黑变病。
MC是否是结肠癌癌前病变?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评估了长期滥用蒽醌类泻药患者的癌症风险,假性大肠黑变病是慢性泻药滥用(超过9-12个月)的可靠指标,对蒽醌类药物有特异性。有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计算出滥用蒽醌类泻药导致结直肠癌的相对风险为3.04.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观察到"正常大肠黏膜-MC-腺瘤性息肉-癌变"这一变化过程,而结肠腺瘤是公认的结肠癌癌前病变,并且有研究显示MC伴大肠腺瘤明显增多。
关于MC的其他几个患者经常问的问题1、MC患者一般挂哪个科的号?
答:肛肠外科或者消化内科。
2、怀疑自己有MC时应该做哪些检查?
答:首先应该进行电子肠镜检查。尤其是年龄大于40岁,有消化道症状患者,要进行电子胃肠镜检查排除有没有肿瘤发生。其他还要进行便秘的相关检查:结肠运行时间测定,排粪造影,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
3、MC患者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答: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之品;适量运动;保持健康排便习惯。
4、MC患者多长时间复查一次肠镜?
答:一般没有结直肠癌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建议1-2年复查一次肠镜。
5、MC可以被治好吗?
答:有可能。
大肠黑变病(MC)如何防治?停用蒽醌类药物后大肠黏膜浅层及深层中色素巨噬细胞数量依次减少,这也说明大多数大肠黑变病可以逆转。
所以切记勿依赖蒽醌类泻药,若发现MC需要立即停用蒽醌类泻药,通过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加强运动来促进肠蠕动。
对于老年性顽固性便秘患者应改用润滑性泻剂、胃肠道动力药和(或)微生态制剂来调整排便。
对于有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等原因导致排便困难者,应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而对于炎性肠病或无明显原因的MC患者,应以严密的随访为主,如果发现有息肉、肿瘤表现者,应及早进行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罗斌,胥佳.药物治疗肠道黑变病疗效分析[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4(03):39-42.
谢洪文.40例大肠黑变病结肠镜诊断特征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6(17):39-40.
田华,汪和明,*艳春,陈杰,戴艳清,杜秀珍.大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19(01):49-51.
部分内容转载自: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