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一类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症状。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标准认为,在≥25%的患者中出现至少下列两种症状:排便费力、块状便或者便硬、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或堵塞感、需手助排便、每周无辅助排便少于3次;慢性便秘是指病程至少六个月的便秘。据统计我国成人便秘的患病率为3~17%,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
由于对于特定患者,便秘的主导因素经常是不显著的,所以便秘的药物治疗仍旧是经验性的,在大多数病例中是以非特异性原理为基础。
常见便秘药物有以下几种:
容积性缓泻药(膳食纤维及补充剂)
分类:一般分为可溶性纤维素类--如果胶、燕麦麸、车前草;非可溶纤维素类—植物纤维、木质素。常见药物品种有欧车前、小麦麸、聚卡波非钙、甲基纤维素等,后两者的耐受性好。
临床应用:起效慢,用于轻度慢性便秘者,安全性好,作为首选药可用于轻度便秘孕产妇的备用预防性用药,也作为老年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推荐。
注意事项:
服药后(尤其是纤维素的早期)可出现腹胀,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或药物减量,不适症状可减轻。
治疗期间应补充足够水份,治疗7-10天,后需要调整剂量,疗程一般数周。
大剂量服用可导致腹胀,疑似肠梗阻、结肠扩张、巨直肠的患者禁用。粪便嵌塞应在给予纤维补充剂前进行治疗。聚卡波非钙在肠道中释放钙离子,必须限制钙摄入并避免四环素类药物合用。无糖的容积性缓泻药含有阿斯巴甜,禁用于苯丙酮尿患者。
渗透性缓泻剂
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状态,保留水分和软化便便,增加便便体积,刺激结肠蠕动,从而缓解便秘,常用药包括山梨醇、甘露醇、乳果糖,其中后者的应用最广。乳果糖在结肠中分解为乳酸和乙酸,使得肠内pH值下降,促进生理性细菌生长,抑制蛋白分解,使得氨离子化,改善菌群氮代谢,可用于防止肝性脑病(足量乳果糖,通常20~30g,每日3~4次)。给药24~48小时后见效。
应用注意
安全性好,可用于乳糖不耐受患者,孕妇、产妇和儿童;作为便秘高危孕产妇预防和治疗的首选,也可用于术后预防。对老年人便秘和特发性慢性便秘同样有效。
腹部不适感一般仅出现在起始用药前几天。对治疗阿片类和长春新碱引起的便秘有效。
刺激性缓泻药
通过与肠粘膜接触,作用于肠神经元、肠细胞、胃肠道平滑肌,增加肠动力、刺激肠分泌、减少水分吸收,促进粪便排出。首选比沙可啶,也可考虑番泻叶、蓖麻油、酚酞等。比沙可啶短期内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慢性便秘是合理的。
临床应用:起效快,应短期、间断性用,尤其是容积性或盐类缓泻剂无效的患者。对于粪便嵌塞的患者可在清洁灌肠后用。
应用注意:
口服比沙可啶后6小时会排便,所以最好睡前用,以便次日晨起时排便,比沙可啶也可经直肠给药。短期、间歇性服用推荐,不宜连用超过10日。应吞服药物,不宜咀嚼以防止胃中活化导致损伤,服药1小时后应避免喝奶或抗酸药物。
月经期和妊娠妇女不宜使用。
疾病终末期患者可使用,但需联合渗透性或者润滑性泻药。
糖尿病患者可用。
空腹服用4ml蓖麻油可在1-3小时内产生导泻,成人常规剂量为15-60ml。由于味道和潜在肠道毒性,目前已经较少推荐使用。
番泻叶、芦荟、决明子制剂是蒽醌类植物泻剂,其中番泻叶用于检查前清洁肠道。此类滥用可损害肠肌丛神经元,不可长期使用;长期(至少4-9月)使用者,可导致泻药性结肠炎和结肠黑变病。
益生菌与合生元
补充生理性菌群,营造微生态缓解,强化发酵,以使得肠道内酸性提高,调节肠道正常蠕动,改变便便性状,有利排出。对缓解便秘和腹胀有一定作用。
常用制剂: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粪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益生元如前文所指的纤维素补充剂、乳果糖、低聚果糖、菊粉等,可促进肠道中原生菌及补充制剂中益生菌生长的作用。使用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复合制剂合生元,效果至少不输于益生菌制剂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