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常和湿疹作为同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炎症,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
湿疹一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而皮炎则有限定的意义。
若用皮炎代替湿疹作为诊断术语,则指的是真皮、表皮联合
反应,它可以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这三者可以联合存在。
皮炎病因多为不良生活习惯,如常用过热的水洗脸,或过频地使用香皂、洗面奶等皮肤清洁剂,平时不注意对紫外线的防护等,这些理化刺激都会改变或损伤皮肤的保护屏障和血管调节功能。
对于本病证的治疗,首先要尽可能除去发病因素,针对临床主要表现施治,宜疏风止痒为基础。
目录
一、急性皮炎及湿疹瘙痒等
二、亚急性慢性皮肤病
三、神经性皮炎
四、过敏性皮炎
五、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
六、脂溢性皮炎
七、剥脱性皮炎
八、蚊虫叮咬,皮肤瘙痒
九、夏季皮炎,痱子,皮肤瘙痒等
十、其他症状
一、急性皮炎及湿疹瘙痒等
1.龙胆草擦剂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清热解毒,止痒止痛。
主治:急性亚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小儿痱子,丘疹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毛囊炎等。
组成:胆草十斤。
用法:水煎,第一次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二次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两次药液合并,过滤,浓缩为毫升,装瓶。涂于患处。
2.枇杷地榆液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皮炎。
组成:枇杷叶31克,地榆31克。
用法:水煎,热溻患部,罨包外用。
3.止痒洗剂
来源:《中医外伤科学》。
功用:清热收敛,消炎止痒。
主治:急性皮炎及湿疹瘙痒等。
组成:*柏,地榆,苦参,甘草,银花,荆芥各适量。
用法:煎水外洗。
4.新三妙散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除湿清热,解毒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婴儿湿疹、过敏性皮炎、脓疱病。
组成:*柏面十两,寒水石面五两,青黛面一两。
用法:上和匀,直接撒布,或用鲜芦荟蘸搽,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用。
5.除湿解毒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除湿利水,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女阴溃疡,急性自家过敏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
组成:白鲜皮五钱,大豆*卷四钱,生苡米四钱,土茯苓四钱,山栀子二钱,丹皮三钱,金银花五钱,连翘四钱,地丁三钱,木通二钱,滑石块五钱,生甘草二钱。
二、亚急性慢性皮肤病
1.清肝活血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功用:清肝利湿,活血通络。
主治:肝热血瘀,阴囊、外阴部慢性皮炎,或渗出糜烂性皮炎,反复发作,口苦,脉弦,舌*苦。
组成:柴胡9克,薄荷9克,*芩15克,栀子9克,夏枯草15克,当归9克,马鞭草9克,小茴香9克,红花9克,橘核9克,赤芍9克,泽泻9克,甘草6克。
2.黑豆镏油软膏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消炎,收敛,止痒,使角质再生。
主治:神经性皮炎,亚急性、慢性皮炎及慢性湿疹等。
组成:黑豆油g,桉油20g,氧化锌g,冰片10g。
用法:制成膏剂,密闭。外用,取适量涂抹于患处,每日1~2次。
3.皮炎膏
来源:《外伤科学》。
功用:消炎、止痒、润肤。
主治:亚急性皮炎,湿疹。
组成:炉甘石5克,*连末5克,冰片1.5克。
用法:用凡士林88.5克,调上药末,冰片最后入,密贮备用。直接外涂皮损处,每日2~3次。
4.普榆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解毒止痒,除湿消炎。
主治:一度烧、烫伤,亚急性湿疹、皮炎、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阴囊湿疹等。
组成:生地榆面一两,普连软膏九两。
用法:混匀。涂敷患处。
5.糠焦油糊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杀菌,止痒,消炎剥脱,软化浸润。
主治:亚急性慢性皮肤病,湿疹,皮炎。
组成:糠馏油克,氧化锌糊膏克。
用法:直接涂于皮损处。
三、神经性皮炎
1.皮癣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丘疹性湿疹。症见成片红色小丘疹,痒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苍耳子9克,白藓皮9克,苦参9克,地肤子9克,*芩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验案:杜某,女,39岁。病人2年来先后于颈后、两肘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搔痒无度,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检查见颈后、双肘伸侧、胸前、下肢等处,有较为对称片状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搔痒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脉弦细,苔*腻。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中医辨证:风癣。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处皮癣汤加减:生地15克,丹参9克,赤芍9克,荆芥9克,防风6克,茜草9克,马尾连9克,*芩9克,苦参9克,苍耳子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服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服药十剂后,病情减轻,此后继续治疗两个月,在前方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2.活血祛风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活血祛风,除湿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
组成:全蝎9克,干生地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白藓皮15克,蛇床子9克,浮萍6克,厚朴9克,陈皮6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
验案:关某,女,35岁。病人一年多以前开始出现颈部、两下肢皮肤瘙痒,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变粗变厚,晚间瘙痒加重,致使不能入睡,饮食、二便尚正常。曾经多次治疗不效。检查见颈部及双下肢伸和躯干部有散发铜元大之皮损,肥厚角化,边缘不整齐,皮肤变深,颜色较正常皮肤稍暗,表面有菲薄落屑,皮损周围可见散在抓痕、血痂。脉沉弦,舌苔薄白。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中医辨证:汗出当风,风邪客于肌肤。治以活血散风止痒。用活血祛风汤九剂,痒止,皮肤变青,连服半月后已基本治愈。
四、过敏性皮炎
1.疏风除湿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主治:血管神经性水肿(唇风),颜面部过敏性皮炎,颜面风肿,过敏性阴囊水肿初期(阴囊风肿)。
组成:芥穗二至四钱,防风二至四钱,蝉衣一至三钱,生薏米五钱至一两,生枳壳三至五钱,生白术三至五钱,生*柏三至五钱,车前子五钱,车前草一两,菊花三至五钱。
用法:水煎服。
加减:
热盛者,可用野菊花;
若见阴囊水肿,去菊花,倍用薏米,另加防己,以祛湿消肿。
方论:
方中芥穗、防风、蝉衣散风消肿;
薏米、枳壳、白术健脾利湿消肿;
车前子及草*柏清热利湿消肿;
菊花清热扬散,载药上行。
2.加味清热凉血驱敏汤
来源:方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卷下。
功用:清热凉血,除湿止痒。
主治:湿热蕴久,化毒入营,外感毒邪引起的自家敏感性皮炎。
组成:鲜茅根二两,大青叶五钱,青黛四钱,龙胆草五钱,*芩三钱,*柏三钱,川*五钱,白鲜皮一两,*连三钱,干生地一两,丹皮三钱,赤芍五钱。
3.虎杖红药子膏
来源:《千家妙方》。
功用:清热解毒,滋润生肌。
主治:过敏性皮炎并溃烂感染。
组成:红药子适量,虎杖适量,麻油60毫升,冰片10克。
用法:将红药子研细末,过筛,再炒至浅灰色;虎杖加水久熬成膏,以克加麻油60毫升,冰片10克调和,后再加入红药子粉搅匀成膏。涂于患处,每日3~4次。
五、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
1.皮炎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
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包括漆性皮炎、油彩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
组成: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
若热重,舌苔*厚者,加*芩10克,马尾连10克;
湿重、皮损渗出者,加茯苓10克,泽泻10克;
阴部有皮损者,加木通6克;
如浮肿者,加冬瓜皮30克,茯苓皮30克。
验案:冯某,男,12岁。病人3天前口唇周围及前臂两侧出现红斑水疱,以往有两次类似情况,逐次加重。本次发病前两天,曾因脚痛服用过索密痛。检查:口唇周围、下颏、两臂远端、两手背可见钱币大小红斑皮疹,中心见有水疱,境界清晰,呈对称性,口腔黏膜糜烂,脉细滑,舌质红,苔剥。诊断:固定性药疹。证属药热入营血,化为风毒,治拟凉营清热解毒。用皮炎汤二剂后皮损显轻,红斑渐退,水疱干涸结痂。继服三剂,手背、前臂皮损消退,口唇周围皮损趋轻,留有色素沉着。再服三剂后治愈。
六、脂溢性皮炎
1.凉血清肺饮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养阴除湿清热。
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疮、酒齄鼻。
组成:生地15克,元参12克,川石斛12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桑白皮12克,*芩9克,生山楂15克,虎杖15克,生甘草13克。
用法:每日一剂,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二次,将二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二次服。二周为一个疗程,根据症情可以连续用三四个疗程。
加减:
若病者皮疹糜烂及伴油腻性脱屑者,加茵陈15克,生苡仁15克;
鼻翼潮红者,加制大*9克,苦参片15克;
皮损呈结节囊肿,加益母草15克,莪术12克;
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2克,枳实9克。
验案:刘某,男,27岁。病人面部垢腻,见颜面鼻部赤疹累累已七八年,舌苔薄*腻,脉弦滑,病程缠绵,迁延不愈。以上方稍事加减,服用2周后,面部赤疹逐渐隐退,巩固治疗近半年,间断服用本方加减,并配合外用颠倒散洗剂(硫磺、生大*各7.5克研极细末,加入生石灰水毫升)涂搽患处,未见复发。
七、剥脱性皮炎
1.解毒利湿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剥脱性皮炎。
组成:银花31克,炒苡仁31克,生*耆3克,连翘15克,茯苓15克,汉防己12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内服。
加减:
发痒,加蛇床子、僵蚕;
腹胀,加大腹皮;
下肢,加牛膝、木瓜。
2.增液解毒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养阴增液,清热解毒。
主治:剥脱性皮炎,红皮症。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9克,石斛9克(先煎),沙参9克,丹参9克,赤芍9克,花粉9克,银花15克,连翘9克,炙鳖甲9克,炙龟版9克,生甘草6克。
3.紫草油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剥脱性皮炎。
组成:紫草根20克,当归20克,胡麻油毫升。
用法:上药用文火煎枯,去滓,再加*蜡30~40克成膏。外用。
八、蚊虫叮咬,皮肤瘙痒
1.白树油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皮肤刺激药。
主治:蚊虫叮咬,皮肤瘙痒。
组成:桉油g,樟油g,松节油g。
用法:制成油剂,密闭。外用,涂擦于患处。
2.*花油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消炎,止痒,杀菌。
主治:虫咬皮炎,丘疹性荨麻疹,毛囊炎。
组成:*花油精40g,薄荷脑20g,樟脑20g,水杨酸甲酯ml。
用法:制成油剂,密封,置阴凉处。外用,取适量,擦患处。
九、夏季皮炎,痱子,皮肤瘙痒等
1.止痒消炎水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消炎、止痒。
主治:夏季皮炎,痱子,皮肤瘙痒等。
组成:苦参75g,白鲜皮75g,蛇床子75g,薄荷脑10g,冰片10g,水杨酸30g,麝香草酚5g。
用法:制成水剂,每瓶装20ml、25ml、45ml,3种规格,密封,置阴凉处。外用,涂抹患处,每日数次。
十、其他症状
1.升麻散毒汤
来源:《《外科活人定本》卷二。
主治:赤面风初起,正面上红肿而浮起者。
组成:白芷,升麻,葛根,芍药,桂枝,连翘,羌活,桔梗,当归,荆芥各等分。
用法:水煎,食后服。
2.解毒丹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湿疹,皮炎,烧伤,溃疡。
组成:熟石膏62克,*柏15克,青黛9克,轻粉3克。
用法:上为细末。麻油调敷。
3.二粉散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
主治:猴子疳。
组成:绿豆粉一两,标朱一两,冰片一分(或二三分亦可),轻粉一钱半。
用法:上为极细末。将金汁调,鹅毛蘸敷上。如无金汁,雪水亦可;或用灯心、甘草汤亦可。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