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变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酵素市场再引关注行业乱象仍存待规范东方财富网
TUhjnbcbe - 2022/8/17 19:54:00


  近日,一则“阿姨吃3年酵素肠子表面像蛇皮”的新闻登上热搜。热搜新闻称,一名阿姨在服用酵素三年之后患上结肠黑变病。酵素市场再次受到
  《中国经营报》记者浏览电商平台、投诉平台注意到,目前市场上酵素产品多样,宣传瘦身减肥、美容等功效的产品均存在。此外,市场上有不少打着“酵素”概念的产品(比如酵素面膜)。


  在黑猫投诉平台,不少消费者称服用后腹泻及未达到商品宣传的减肥效果。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表示:“酵素对于想做体重管理、颜值管理以及健康管理的人群来说有着一定的诱惑力。但是销售市场存在鱼目混珠、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现象。在未来空间方面,酵素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比较大,未来市场也会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酵素再引
  对于此次事件,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海龙表示,非法添加在很多行业都存在,不能因某些非法添加的酵素产品引发的负面消息就否定行业整体。“目前酵素产品所有的管理是按照食品生产规范来要求的,同时酵素也有行业标准。该新闻因消费者服用了非法添加的酵素而直指整体市场,这对行业也造成了影响。”


  根据头豹研究院报告,中国酵素行业发展历程短。该报告将年至年划分为中国酵素行业初步发展阶段。报告称:“年,流行于台湾的酵素概念逐渐流入大陆地区,引发大陆市场热烈反响,导致大量主打酵素概念的企业进入市场。”在此之后行业逐渐发展,相关标准也进行制定和实施。《植物酵素》和《酵素产品分类导则》两项行业标准已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于年7月实施。


  此前,很多消费者将酵素与酶画上等号。周海龙对此表示:“原本有舆论说酵素就是酶,对身体没有好处。为此我们专门去日本、中国台湾调研,在日本,有一种促消化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酶,他们称为酵素。但是另一类清凉饮料,是由果蔬发酵以后的微生物综合代谢产物,他们也称之为酵素。他们把这两类都叫成了酵素,但这两种不是同一物质,所以我们制定了行业标准,并且有了定义。”根据《酵素产品分类导则》,酵素是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


  “酶不等于酵素。有的酵素产品里可能会含有某些酶的成分,但并不是等于关系。酵素产品里的活性成分要远远大于酶的概念。”周海龙表示。


  市场存在乱象


  目前酵素市场依然存在乱象,主要涉及非法添加、夸大宣传、蹭概念等。


  记者翻阅资料注意到,在生产端曾经发生过有企业非法添加的情况。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厦门近年来均发生过企业销售非法添加匹克硫酸钠(一种泻药)的酵素产品而被处罚的情况。根据上海市场监管局公告,年,“多燕瘦酵素”品牌经营方“蜂了时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因违法经营酵素食品被罚款14万元,并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


  周海龙表示:“目前市场上许多乱象主要来自假冒伪劣产品。酵素产品在生产工厂的生产环境、产品的出厂、采购等方面都是有要求的,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食品生产安全来监管。严格按照行业标准生产的酵素不会发生这些情况。一些非法添加的企业可能就是一般贸易公司。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公安等部门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假冒伪劣行为的监管。目前行业协会一直在完善标准,以此增强行业自律,提升产品质量。”


  在销售端,记者注意到,目前的酵素产品类型丰富,有酵素原液、果蔬酵素粉、酵素膏、夜间酵素、酵素果冻等,有的以瘦身功效为主,有的以清宿便、排毒功效为主。在天猫多燕瘦旗舰店,店家在回复提问时直接表示“可以减肥,减肥的效果非常好”。此外,各种打着“酵素”概念的产品也有很多,比如酵素面膜、酵素复合果汁饮料等。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发现近日市场上酵素产品的投诉较多,多涉及服用后导致腹泻以及产品夸大宣传等,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


  周海龙表示:“在宣传方面,酵素作为食品,是不能够宣传功效的。此外,在销售渠道方面,很多优秀的酵素产品还没有走向市场,反而有一些概念性的、甚至是游离在行业定义之外的产品,确实应加大监管力度。”


  对于上述现象,周海龙认为:“目前商业平台产品归类应该科学,与行业发展同步,毕竟消费者无法了解所有的专业知识,只能从平台上认识产品,所以商业平台上的产品准入很重要,不能成为假冒伪劣的不法之地。”他建议,商业平台应该将食用酵素归到普通食品类别,产品在平台规则里严格按照食品监管要求监督产品宣传。


  周海龙同时建议:“有很多正规的酵素生产企业反映,他们的产品入驻不了抖音、天猫,但同时他们注意到有很多打擦边球的产品在平台上出现。我认为电商平台在选择酵素产品时可以和行业协会对接一下,对于酵素企业、产品进行初步的判定和筛选。”


  在价格方面,记者注意到,目前不同酵素产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格差异,售价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周海龙表示:“任何品类都存在价格差异大的情况,比如白酒、服装等。品牌溢价、生产成本包括企业的策略、渠道等都是定价的考虑因素。”


  未来空间广阔


  头豹研究院报告显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提高。消费者对酵素产品需求日渐旺盛。年至年,中国酵素行业市场规模由9.5亿元增长至46.8亿元。到年有望攀升至.0亿元。”


  关于行业结构,头豹研究院报告表示:“中国酵素行业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酵素原液供应商,中游环节参与主体为酵素品牌企业,下游环节涉及销售渠道及消费者。市场中的酵素品牌企业多通过上游酵素原液供应商采购酵素原液。中国内地本土知名酵素品牌企业包括姿美堂、B、修正等。中国酵素品牌企业市场集中度低,现阶段尚未出现全国性垄断企业。”


  记者注意到,不少知名企业已经在酵素领域有所布局。汤臣倍健、碧生源、吉林敖东等知名大企业均在酵素领域有所布局。年,吉林敖东和日本大高酵素株式会社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发展酵素原液等产品。在天猫平台,主要做减肥保健茶的碧生源也推出了酵素粉、酵素果冻等产品。主营各类保健品的企业汤臣倍健也在产品中加入了酵素产品。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快消品牌王老吉也在天猫设立了王老吉大健康旗舰店,其中就有酵素产品,同时店铺还销售褪黑素、胶原蛋白等大健康相关产品。


  不过,记者了解发现,一些消费者对酵素了解并不多。90后吴先生一听说“酵素”二字,首先的反应即是“最近出事了(肠道黑变病一事的新闻)”。90后葛小姐对记者表示:“感觉酵素更多像智商税,记得曾多次看到关于酵素危害的报道,因此对于酵素的安全性有担忧。”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酵素市场有待开发、有待规范的地方还有很多。从销售市场来看,其成长性也是具备的。同时我认为酵素的周边延伸产品的开发也有巨大空间。随着未来中国人民对于健康、养生、保健的重视,有机会延伸和开发出更多有用的产品。”


  周海龙表示:“经研究之后,大家认为要先把普通食品的市场做好。将来可能会有一些大企业往保健品甚至药品方向去发展。未来的5~10年,酵素在大健康领域里面一定会发展更多,比如保健品、甚至医药都会有所出现。据我所知,有个别企业目前正在申请蓝帽子认证。”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

1
查看完整版本: 酵素市场再引关注行业乱象仍存待规范东方财富网